朝鮮戰爭結束,但戰俘的去留問題,也成了一個難解的環節。
![]()
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誰留下、誰回國、誰又選擇第三條路,不只是個人選擇,更牽動著南北朝鮮兩個政權的神經。
特別是那74名選擇不回朝鮮、不留在韓國,而是前往中立國的人民軍戰俘,他們的命運既特殊又復雜,這個小群體的走向,放在當時的大背景下看,確實是個不大不小的國際事件。
1953年7月,朝鮮戰爭正式停戰,不久后,聯合國和中朝方面就開始安排戰俘的遣返問題,當時由印度領導的中立國遣返委員會負責管理這項工作,絕大多數戰俘都選擇了返回自己的國家,但有一部分人做了不一樣的決定。
![]()
根據當時聯合國方面公布的數據,有7604名朝鮮人民軍戰俘選擇留在韓國,而在這其中,又有74人表示既不想回朝鮮,也不愿意留在韓國,他們要求去第三國,也就是中立國。
這74人為什么要做出這樣的選擇?理由五花八門,但歸根結底,是他們既怕回去會被清算,又怕留在韓國沒有出路,他們中的不少人在日本殖民時期有過舊日軍的背景,后來參加了解放戰爭,又成了人民軍里的干部。
但在戰爭中被俘后,他們都知道,回到朝鮮可能就不是普通遣返的問題了,而是要面對審查,甚至更嚴重的后果。
![]()
比如池基哲,他曾是人民軍的中校,還擔任戰俘營的營長,戰爭還沒結束時,他就多次表示不打算回朝鮮,他曾在舊日本關東軍當過兵,之后又在中國東北參加了朝鮮義勇軍,后來才隨部隊回國加入人民軍。
他深知自己過去的履歷在朝鮮是個包袱,一旦遣返回去,可能連命都保不住,所以當遣返委員會來了之后,他就直接逃出戰俘營,求印度軍隊保護。
他的親信朱永福也差不多,曾經是舊日本憲兵隊的成員,池基哲逃跑后,他很快被關進戰俘營的地下室,差點被“處理掉”,他自己想辦法逃了出來,滿身是血地爬出鐵絲網,也找到了印度軍隊尋求庇護,他們的經歷不是個案,還有不少人走的也是這條路。
![]()
金寬玉原是人民軍的炊事班長,他帶著一幫人也逃出了戰俘營,理由是擔心回國被整肅,他們都知道,戰俘這個身份在當時的朝鮮意味著什么,有些人即使沒有舊日軍背景,也因為家庭出身、個人經歷或戰俘期間的表現,擔心自己一旦回去就再也出不來了。
當然,也不全是政治原因,有些人是因為理想或者個人的想法,比如金時峰,他曾在蘇聯學習音樂,覺得如果留在韓國,今后出國的機會會很少,還不如去中立國留學,學成再決定去向。
![]()
還有人是因為家庭問題,比如林益干,他自稱是妾室之子,在朝鮮的家庭關系復雜,不愿回去面對,他后來也沒和朝鮮家人聯系,直到親人去世都沒有回應。
還有人是因為身體問題,玄東華在戰爭中臉部受傷,擔心毀容,他知道在韓國那時候醫療資源緊張,沒人會管他,他就想去墨西哥治傷整形,還有人是因為宗教信仰,像孟義淳,他是基督徒,在戰俘營里還發展了幾個信徒,后來他們都成了牧師。
這些戰俘到了印度之后,并不是馬上就能離開,中朝方面還是希望他們能回國,還不斷派人游說,甚至寄來了親人的信。
![]()
最后在1955年,有幾個人動搖了,比如姜學浩,他在印度生活了一段時間,思念家人,就選擇回了朝鮮,還有兩個人因為身體原因被遣返,但朝鮮方面并沒有公開他們的消息。
剩下的大部分人最終選擇了定居南美,1956年初,第一批戰俘前往巴西和阿根廷,之后又有幾批人陸續離開印度,到1957年,定居人數基本確定,50人到了巴西,13人去了阿根廷,還有少數人留在印度。
![]()
當時南美的經濟發展不錯,對外來移民也比較友好,特別是巴西的圣保羅,有很多日本移民,長相相似的朝鮮戰俘也比較容易融入。
這些人在異國他鄉的生活各有不同,有的人混得不錯,比如池基哲,他在印度租了15英畝地,搞起了養雞場,還從政府貸款做生意,后來還涉及勞務外包,賺了不少錢,他娶了韓國駐新德里領事館的一名女員工,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人物。
![]()
朱永福去了巴西,生活了二十多年后又移居美國,但直到去世也沒拿到美國國籍,他還在韓國報紙上發表過回憶錄,多次訪問韓國,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家人。
金寬玉在阿根廷過得也不錯,還當上了當地韓國移民協會的會長,幫助后來移民的韓國人安置,但這些人也并不是都過得順利,像金時峰,他沒有一技之長,也沒能找到好工作,最后一個人孤獨地去世。
宗教信仰在這些人中也起了作用,不少人在異國他鄉找到了信仰的寄托,成了牧師或者教會成員,也有人因為思鄉特別痛苦,比如樸泰善,多次寫信請求回朝鮮但沒得到回應,晚年他甚至為自己和家人準備了棺材,打算就這樣了結人生。
![]()
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韓國政府開始推動農業移民計劃,一些戰俘成了第一批在南美落地的韓國移民的“前輩”,但新移民來了之后,對這些戰俘移民并不友好,甚至有排斥現象,可即便如此,這些人也沒有選擇回朝鮮,很多人直到晚年才和故鄉的親人恢復聯系。
2006年,巴西舉行了定居戰俘移民五十周年紀念活動,幾十個家庭參加,但到了2017年,只剩下幾位年紀大了還能出席的戰俘,大家都知道,這個群體的時代快要結束了。
這批74人,在那個特殊的歷史節點上,做出了不同尋常的選擇,他們的經歷無法用對錯來評判,但他們的確留下了一段值得被記住的歷史。
戰爭結束,他們就不再是舉槍的士兵,而是各自為命運拼命奔跑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