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在人民幣上印一位女性,應該印誰?她的名字得到了高票贊同,鐘南山院士稱她為姑婆,袁隆平院士就是由她親手接生,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她是剖腹產引進中國的第一個人,過去嬰兒的病死率高達16%,她以一己之力將嬰兒的死亡率降低了300%。
在沒有她之前,只有難產和順產,她的出現帶來了剖腹產,將那些難產的產婦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她就是林巧稚,中國剖腹產引進人。
![]()
1.考取醫學院風波
1901年的今天,12月23日,林巧稚出生鼓浪嶼一個普通的基督教家庭里。父親林良英是新加坡一所大學的畢業生,他思想開明,認為女子也應把她培養成才。
所以堅持沒有讓她裹小腳,而是送她去上學。
在林巧稚5歲那年,她的母親因患子宮癌病逝,母親被病痛折磨,無錢醫治的畫面深深地留在林巧稚的腦海里,大概就是從那時起,她立志要當一名婦產科醫生,為天下婦女解除病痛。
1913年,入讀于鼓浪嶼廈門女子師范學校。
1919年,從廈門女子師范學校畢業,并留校任教。
![]()
因為內心始終記著那個當婦產科醫生的夢想,1921年,她來到上海,參加北京協和醫院的考試。
當時天氣非常炎熱,在考英文的時候,突然有名考生中暑暈倒了,監考老師急呼:“請問有沒有醫生!”
林巧稚還沒來得及思考就放下考卷,和監考老師將那名考生抬到陰涼的地方,采取施救措施,然后迅速地回到考場,可是剛拿起試卷,考試就結束了。
林巧稚拿著卷子,臉色發白,她知道自己全完了。
那一年,協和醫科大學在全國只招收25名學生,考試非常嚴格,只要有一科目考砸,就不會通過。
然而上帝開恩,那位英國監考老師默默地觀察著林巧稚。
![]()
林巧稚和那位英國監考老師在施救病人的時候,有過簡短的對話,那一口流利的英文已經證明了她的英語水平。
那位監考老師被林巧稚寧愿放棄考試,也要先治病救人的初心感動了,作為一名醫生,醫術很容易傳授,但是醫德卻很難培養,林巧稚現在做的不就是展現了身為一名醫生所應該展現的醫德嗎?
老師把事情的經過在林巧稚的考卷上寫了下來,并且夸贊林巧稚以后肯定是一位出色的醫生,并且英語能力,他本人已經測試過了,擔保沒有問題。
一個月后,林巧稚收到了協和醫院的錄取通知書,一下子把他從絕望中拯救了過來。
正是這份錄取通知書太來之不易了,所以林巧稚倍感珍惜。
在學醫之前設三年預科。要完成中文、英文、數學、生物、物理、經濟學和社會學等多門學科的學習,且每門功課都必須達到及格線,否則就是留級或者退學。
3年后,預科學習結束,原本錄取的25人只剩下19人,其中女生3人。
![]()
1929年,林巧稚不僅順利畢業,而且成績位居班級之首,并獲得了畢業生的最高榮譽——“文海獎”,開創了女生獲此獎學金的先例。
2.一次意外讓她榮升總住院醫師
1929年,林巧稚畢業了,她成為了協和醫院婦產科一名普通的助理住院醫生。
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挽救更多的生命,而在此后幾十年的行醫生涯里,她無怨無悔地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這個諾言。
她以一己之力,將中國嬰兒死亡率和產婦死亡率降低了三到五倍。
這是個什么概念呢?在沒有她之前,中國只有順產和難產,她憑一己之力將許許多多難產的產婦從鬼門關拉了回來,鐘南山,袁隆平都是她接生的。
![]()
在擔任助理住院醫生時后,一開始默默無名,只能做一些輔助性工作。
一個圣誕節的晚上,一個危急的產婦被送到了醫院,只見這個產婦臉色煞白,皮膚濕冷,血壓下降,人已經昏迷,如果不趕緊救治,后果不堪設想。
可是偏偏那是個圣誕節的晚上,醫院里面所有高級別的醫生都去了很遠的地方參加圣誕party,只有林巧稚一個人留院。
林巧稚初步診斷,確認是宮外孕,需要立刻進行手術,她趕緊連續在外參見party的醫生,可是路程實在太遠,沒有辦法趕回來,讓林巧稚安排產婦轉院。
林巧稚仔細檢查,判斷這是宮外孕的癥狀,需要立刻動手術,然而正在外參加party的醫生無奈的表示,實在沒有辦法趕回去,只能讓林巧稚安排產婦轉院。
產婦的情況已經禁不起折騰了,林巧稚看了眼已經昏迷的產婦,立即通知護士準備手術。
![]()
但是的林巧稚沒有動過手術,也沒有任何資格獨立手術,只要手術失敗,她的醫生生涯將會就此終止。
為了救人,她賭上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護士問她為什么要這么做?她回答:“我是一個大夫,大夫有大夫的道德,我怎么能見死不救,能治不治。”
林巧稚本來基本功就非常扎實,拿手術刀也非常穩,她沒有任何雜念,此刻的她只想救下這名產婦,她干凈利落地切除了破碎的輸卵管,隨后清創、整理、縫合、包扎、輸血....
等到患者睜開眼,血壓正常,天已經接近黎明。
這次手術之后,所有的人都對她刮目相看,不久林巧稚便被破格晉升為總住院醫師,用了半年時間走完了別人要走5年的路。
![]()
她也成為協和史上第一位擔任總住院醫生的女性。
3.放棄結婚和逃難
此后,她又去了英國,美國,維也納醫學院深造,學醫無止境......
憑著精湛的醫術,當時很多國外的醫生盛情邀請她留在國外,可是她毅然決然地回到了最需要的她的地方。
她說“我是一個中國的大夫,我不能離開災難深重的祖國,不能離開需要救治的中國病人!科學可以無國界,科學家卻不能沒有祖國啊!”
1941年,林巧稚升任婦產科主任,成為該院第一位中國籍女主任。
不過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聘任期間凡因結婚、懷孕、生產者,作自動解除聘約論”。
![]()
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還很落后,對職業女性也不友好,人們蒲普遍認為,女性要么結婚生子,要么工作,兩者只能二選一,是無法兼顧事業和家庭的。
林巧稚的內心經歷了痛苦的掙扎,她一生未嫁,無二無女,傾其所有都獻給了醫學。
那一年還發生了一件大事,太平洋戰爭,協和醫院被日本人占領,所有的醫務人員都被趕出醫院,
當時很多的文化名人都去大西南避難了,這些人都是國之棟梁,但是手無縛雞之力,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但是林巧稚沒有走,所有人都勸她一起前去避難,等戰爭結束再回來,她拒絕了。
她說她要留在北平給那些患病的婦女看病,她在北平胡同里面租了間破房子,開設了婦科門診。
![]()
4.人可生如蟻,而美如神
1948年,林巧稚重回協和,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
在林巧稚的家里,電話永遠放在床頭,以便夜里隨時可以接起。
她說:“我是24小時大夫,我愿意做一輩子的值班醫生。”
林巧稚雖然是在協和醫院上班,但是她聲名遠播,常常會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每一封信件,她都會認真查看,分析診斷,然后讓助手代為回復。
焦海棠便是寄信中的一位,她是一名內蒙古包頭市的女工,此前懷過4個孩子,都夭折了,如今又懷孕,心中既歡喜又害怕。
根據患者的描述,林巧稚很快判斷孩子患的是新生兒溶血病,但這種病在國內沒有存活的案例,在國際上治愈的記載也極為罕見。
![]()
對這個病,林巧稚也無從下手,但是焦海棠一連三封的求救信讓林巧稚決定搏一把。
林巧稚將焦海棠接到了北京待產,與此同時,查閱世界各國的醫學資料,組織專家會診,制定了一套詳細的全身換血方案。
嬰兒出生后,生理指標也越來越糟糕,林巧稚立即組織手術,按分鐘計算,抽出病血滴入新鮮血液。
為了避免殘留血液病情反復,林巧稚又進行了第二次換血,第三次換血。
林巧稚守了孩子整整七天,幾乎沒有合眼,直到孩子確認平安無事,才算松了一口氣。
焦海棠為孩子起名“協和”—— 她給了孩子第一次生命,協和和林巧稚給了孩子第二次生命。
她常常告訴自己帶的醫學生:“對一個人來說,生命是最寶貴的。而現在這個人對你說,我把生命交給你,那么你還說什么呢?你冷?你餓?你困”
作為一個醫生,一舉一動都要為病人負責;
作為一個護士,一言一行都要從病人的利益出發。
![]()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病情突然惡化,鄧穎超的秘書趙煒來看望她,彌留之際,吃力地說道:“我從不愿意走后門,但有件事情想請鄧大姐幫忙,請她關心一下建立婦產科研究中心的事情。”
趙煒聽完,眼淚奪眶而出,她捧著林巧稚一只手忍住眼淚說:“林大夫,這不是后門,請您放心,我一定帶您轉達......”
我們每個人在這個大千世界就像一個螻蟻,為了生活忙忙碌碌,是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可是依然可以選擇心靈像神一樣美,為了他人之幸福而竭盡全力,奉獻自己。成全了他人,也成就了自
林巧稚一輩子都沒有低頭求人,這是唯一一次,最后的乞求。
在她的墓志銘上寫著這樣一句話“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場所便是病房,存在的價值就是醫治病人。”
顧城有句詩:“人可生如蟻而美如神。”用這句話來描述林巧稚再合適不過了。
我們每個人都像螻蟻一樣,為了生活奔波,可是只要我們愿意,我們依然可以活得像神一樣美麗,為了成全他人而竭盡全力,像一道光一樣給別人帶去溫暖和希望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生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