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規模突破百億的科創債ETF達到15只,但成交量明顯偏低,反映出投資者認購意愿不強。
![]()
科創債ETF,這一曾經被機構視為“香餑餑”的產品,如今卻遭遇尷尬的境遇。
截至10月31日,市場上24只科創債ETF中,有15只規模突破百億;但這些產品的成交量卻明顯偏低,這一現象直接反映出投資者認購意愿不強,與其剛上市時的市場表現形成了鮮明對比。
01 被壟斷的做市業務
作為固收方向的一類創新產品,首批10只科創債ETF從7月2日正式獲批,到7月7日首發當天觸及30億元募集上限宣告售罄,到7月10日全部成立,再到7月17日上市交易,全程用時不足一個月。
上市伊始,從多家基金公司反饋的情況看,都很有信心,部分基金公司更是計劃在1到3天之內把規模直接做到200億的體量。
但根據最新數據顯示,僅科創債ETF嘉實一只產品達到了這一規模。
此前,各家公募競相參與科創債ETF的發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看好債券ETF的發展前景。
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債券ETF總規模已達6950.54億元,逼近7000億元大關,較年初增長超5000億元,增幅高達近300%,成為年內規模增長最快的ETF品類。
即便如此,債券ETF在國內全部債基市場的占比也僅接近5%。對比美國市場超過30%的占比來看,國內債券ETF仍有極大的增長潛力。
同時,相較于股票ETF領域相對穩定的競爭格局,各家基金公司在債券ETF領域的競爭激烈程度要低得多。
目前,海富通基金是業內首家債券ETF規模突破千億元的公司;今年8月,博時基金也成功躋身這一“千億俱樂部”。
![]()
此外,華泰柏瑞基金、永贏基金、萬家基金、泰康基金、摩根基金等機構正加速布局,成為債券ETF市場的新晉參與者。
此前,各家機構之所以爭相布局科創債ETF,除了看好債券ETF的發展前景外,更重要的是當時普遍認為,科創債ETF的做市成本較低,不會特別“燒錢”。
但從實際運作情況來看,科創債ETF的運營成本遠超預期,做市反而十分“燒錢”,這與最初的設想存在較大差距。
據業內人士透露,債券ETF的做市業務基本被中信證券和銀河證券兩家所壟斷。這使得其做市成本并不比股票ETF低多少,而且對基金公司是明碼標價——想要多少成交量,就需要支付相應的費用。
02 從爆炒到破發
運營成本高只是其中一個問題,首批科創債ETF還因發行時點不佳,導致部分產品凈值至今仍在“水下”,這給投資者帶來了較差的投資體驗。
回溯來看,首批科創債ETF發行時,機構為搶占配置先機,紛紛集中搶配成分券,導致短期內需求激增、利差快速壓縮。例如,首批產品發行前后,科創債利差因搶配進一步收窄,部分個券收益率甚至出現“超跌”。
但這種由資金推動的估值抬升缺乏基本面支撐,一旦配置需求釋放完畢,利差必然向合理水平回歸,進而引發債券價格回調,最終導致ETF凈值下跌。
第二批科創債ETF發行時,市場情緒已明顯轉弱。
一方面,機構提前“囤券”的行為,削弱了增量資金對市場的實際拉動效果;另一方面,投資者對成分券后市的分歧不斷加大。例如8月后,成分券換手率持續下降,高估值成交現象集中出現,這進一步加劇了價格調整壓力。
此外,科創債ETF的快速擴容也加劇了底層資產的供需矛盾。
首批10只產品在兩個月內,規模就實現了四倍增長;第二批14只產品上市后,市場總規模突破2500億元。短時間內,大批增量資金集中建倉,直接推高了成分券的買入成本。
但當債市走弱時,債券ETF因面臨申贖壓力,需通過賣出債券應對贖回;此時,成分券流動性不足,科創債ETF可能面臨較大幅度折價,這會進一步加劇基金破發。
截至10月31日,首批科創債ETF中,仍有多只產品的凈值處于“水下”。(阿爾法工場DeepFu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