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覺得唱衰樓市,房價就會大跌,自己就能低價買房,可現實很殘酷,這不過是自我安慰罷了,樓市的利好消息每天都在上演。
1.17 億元!先有馬來西亞首富之子郭孔華,花巨資購入上海黃浦區 449㎡大平層,后有港資房企老板自購自家黃浦區豪宅,融創外灘壹號院 3 小時售罄 158 套房,攬金 58.82 億元,翠湖天地六期 108 套房源 119.79 億元 被日光,一系列成交數據背后,是全球高凈值人群對核心資產的堅定看好。
![]()
從數據來看,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單價 15 萬元以上頂豪成交套數達 2004 套,是 2023 年全年的 5.5 倍,遠超過去 4 年總和,這種火爆并非偶然:一方面,黃浦區金陵路、新天地等核心地段土地資源稀缺,嘉里建設單區域拿地金額就達 221 億元,稀缺性決定資產保值屬性;另一方面,上海高凈值人群基數龐大,對優質住宅的需求持續旺盛,加上全球經濟波動下,核心城市豪宅成為對沖風險的 “硬通貨”,吸引跨國資本持續流入。
上海中原研究院數據顯示,9 月 14 個豪宅新盤入市,1619 套房源整體去化率 72%,部分項目認購率低迷引發 “唱衰聲”,但需清醒認識到:分化是市場成熟的標志,而非降溫信號。
![]()
當前豪宅市場分化的核心邏輯的是 “地段 + 產品” 雙重篩選:翡云悅府、金茂璞元等項目去化放緩,本質是供應集中導致的客戶分流,以及產品同質化下的 “慢決策” 現象;而融創外灘壹號院、翠湖天地等項目持續熱銷,恰恰印證了 “核心地段 + 優質產品” 的絕對競爭力,更關鍵的是,即便分化加劇,上海豪宅整體去化率仍保持 72% 的健康水平,遠超同期全國多數城市樓市表現。
近期 “滬七條” 新政落地,降低非滬籍購房社保門檻、下調首付比例、縮短增值稅免征年限,政策紅利正從豪宅市場向剛改、剛需市場延伸,數據印證復蘇態勢:10 月上海二手房成交量環比增長 89%,新房網簽量創下半年新高,國慶節假期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較去年同期增長 85%。
![]()
我們為何要摒棄唱衰論?其一,上海核心資產的稀缺性不可復制,黃浦區、陸家嘴等核心區域的豪宅,兼具居住、投資雙重屬性,仍是全球資本的 “避風港”;其二,政策底已明確,信貸、限購政策持續優化,市場信心正在修復;其三,需求基本面未變,上海高凈值人群基數與改善型需求仍在釋放,只是從 “盲目搶購” 轉向 “理性選擇”。
上海中原地產分析師盧文曦的觀點頗具參考性:“70 城房價數據顯示,上海新房價格領跑一線城市,成交回暖跡象明顯,當前市場并非衰退,而是回歸理性的結構性復蘇。” 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與其被 “唱衰聲” 裹挾,不如看清核心邏輯:樓市分化下,優質資產的價值只會更加凸顯,而上海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其核心房產的抗風險能力與增值潛力,從未被資本懷疑。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