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玉良
在意大利羅馬,一場靜謐卻意義深遠的儀式悄然進行。聯合國糧農組織主辦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授牌儀式,將來自14個國家、28項農業文化遺產的代表匯聚一堂。燈光下,政府官員、企業代表和辛勤的農民們肩并肩站立,手中握著象征傳承與創新的牌匾。這不僅是一場表彰,更像是對時間的致敬,對土地與智慧的禮贊。
![]()
中國在這次授牌中再度表現亮眼——6項遺產獲評,累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中國擁有25項,位居世界首位。這不僅是數字的堆砌,更是文化底蘊、生態智慧與農業實踐的集中體現。從河北寬城的傳統板栗栽培系統,到福建福鼎的白茶文化系統,每一項遺產都承載著幾代人的耕耘和智慧。它們不是靜止的展品,而是活生生的生態系統,在歲月中持續演化、應對環境變化,同時滋養著地方經濟和社區生計。
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在致辭中指出,這些遺產蘊含的傳統知識歷久彌新,其價值在當今尤為凸顯。在全球氣候危機愈演愈烈、糧食安全壓力不斷增加的背景下,這些由農民因地制宜創造的生態農業系統,為我們提供了現實可行的經驗。它們教會我們,農業不僅是生產糧食,更是與自然、文化和社會共同成長的智慧實踐。
觀察這些遺產,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真正的農業創新往往誕生于最傳統的實踐中。安徽銅陵的白姜種植系統、浙江仙居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它們或許沒有現代化工廠的高聳煙囪,卻擁有生物多樣性、可持續性和地方經濟韌性。這種“古老而先進”的邏輯,告訴世界,技術創新并非唯一解決方案,文化與自然的結合同樣可以創造奇跡。
![]()
全球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自2002年發起以來,其核心理念是保護農村與環境長期協同進化下形成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的多樣性。它不僅關乎自然,更關乎文化記憶、社會結構和經濟模式。通過這樣的項目,世界得以看到農民智慧的延展,也讓可持續農業不再停留在口號層面,而是成為可以復制和學習的模式。
中國的表現,尤其值得關注。25項遺產的背后,是對農業傳統的尊重,是對生態平衡的長期實踐,更是對地方社會和文化的深度耕耘。在現代化進程中,中國依然保持對傳統農業智慧的關注與保護,這不僅是文化自信的體現,更是一種全球視野下的戰略選擇。其他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時,也可以從這些經驗中汲取啟示。
授牌儀式當天,還舉辦了特色產品展覽、文化展示和美食品鑒。農民、企業家和政策制定者在這里相遇,不僅是榮譽的交換,也是知識與經驗的分享。這種互動體現了一個理念:農業文化遺產不僅屬于過去,更屬于未來。它可以轉化為經濟價值、社會影響力和環境韌性。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樹、每一個作物種植系統,都在默默地告訴我們,農業是文明的基石,是可持續發展的樣板。
![]()
縱觀全球,糧食安全和氣候變化是擺在每個國家面前的雙重挑戰。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并非單純的文化行為,而是戰略性應對。它提醒我們:在追求現代化和效率的同時,不要忘記與自然和文化的深度連接。保護這些遺產,就是保護一條條應對環境風險的生命線,也是對全球糧食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支撐。
這場授牌活動,更像是一堂生動的課。它告訴世界,中國農業在堅守傳統中實現現代轉型,在全球生態保護中貢獻經驗與智慧。在全球化背景下,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不僅是本土的,更是國際的、普世的。每一次授牌,都是一次文化自信的展示,也是對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次提醒:創新不在于拋棄過去,而在于從歷史與自然中汲取力量。
在羅馬,牌匾閃爍著光芒,農民的笑容中有歲月的厚重,科學家的眼睛里有未來的光亮。這些遺產,是時間的見證,是智慧的積淀,也是對全人類的饋贈。它們提醒我們,無論技術如何發展,無論市場如何變化,農業永遠離不開土地、文化和智慧的共同支撐。
授牌儀式結束,但意義遠未結束。全球農業文化遺產不僅是歷史的榮光,更是未來的指南。在面對氣候、糧食和生態挑戰時,這些古老智慧和創新實踐將指引人類尋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全球遺產中占據領先地位,既是責任,也是示范:保護傳統,創新未來,才能在全球農業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持久影響力。
這是一場關于土地、文化和智慧的盛會,更是一堂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必修課。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羅馬落地生根,但它的價值,將在世界各地的田間地頭、茶園果林、溪流池塘間生生不息,成為農業與文明交織的恒久印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