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書畫里的中國》第三季慢直播鏡頭對準北海公園,青年畫家陳澤謙執起畫筆,以水墨技法在生宣紙上暈開第一筆濠濮澗輪廓。這幅以北海煙霞為背景的濠濮澗寫生,既復刻了曲水回廊的幽深秘境,又通過傳統水墨交融的技法,讓濠濮澗百年園林營建史與當代寫生的鮮活觀察碰撞出獨特藝術火花。
![]()
陳澤謙在直播中講道:“濠濮澗基本上是傳統園林的一種建筑形式,但區別于江南園林的玲瓏秀氣,可能多了一點皇家的氣派,畢竟它坐落于中軸線上;在這里取景一方面是因為它符合我們傳統山水的思維,這種古建筑、古樹和人文造景的石頭,有機的構成了我們可以在其中任意穿梭的一個環境,也就是古人“暢游山水之間”的一種狀態,和現在我們游山玩水的思想其實是相一致的;另一方面是一般寫生的場景不宜過于宏觀和過于微觀,濠濮間的空間適度,所以選取這里作為一個入畫的場景。”
![]()
作為一名美術學博士,注重理論與實踐齊修并舉,陳澤謙的寫生過程尤為注重空間邏輯與視角代入。從最初的俯瞰視角構圖開始,他便以干筆枯筆的近乎速寫的筆觸勾勒建筑輪廓——這種迅捷的筆法,既可以最大程度的在第一時間將在場的感受和設想的布局還原到紙上,也符合“干裂秋風、潤含春雨”的傳統美學,暗含向上生長的張力。
![]()
在筆墨鋪陳中,通過“臥游”觀念將自身代入飛鳥和游客,自由延伸、主觀取舍,既能規避現實大透視導致的視覺局限,又通過適度俯視的主觀處理,讓畫面能呈現多角度多層次的空間架構。當全局框架確立后,他隨即用相對硬朗的線條開啟更進一步的繪制,他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樹作為一個畫面里的物象元素,在整體點線面的構成里頭,往往是作為線的屬性出現的,所以它對于畫面的這個動感、活力起到一個比較重要的作用。”
這種從鋪陳到刻畫、從全局到局部、從狀物到造境的思考路徑,既復刻了濠濮澗“山色波光相罨畫”的古典韻味,又通過當代視角的“代入式觀察”,讓百年園林的營建智慧與當代寫生的鮮活體驗碰撞出獨特的藝術火花。最終通過筆墨皴擦點染和淺絳設色的層層遞進,陳澤謙以個人審美追求和獨特表現方式,賦予了傳統園林新的藝術生命。
![]()
與此同時,陳澤謙在濠濮澗的寫生實踐和講解中,深化了對山水畫“關系美學”的詮釋——山水畫之妙,不在描摹物象的孤立形態,而在著力于物象間的有機聯結,恰如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與建筑之間多元構筑的和諧整體。
這一場寫生慢直播,讓北海的千年氣韻,不再局限于皇家園林的物理邊界,而是通過藝術創作與數字傳播的雙重賦能,在尋常百姓的凝視中、在平臺的傳播鏈上,持續煥發著鮮活的生命力。題刻于濠濮澗的“濠濮間想”,從此不再是典籍中的隱喻,而是成為可觸摸、可參與、可傳播的當代文化涌流,讓傳統文化的傳承真正融入日常,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鮮活橋梁。
責任編輯:韓璐(EN05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