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收入增長。鄉村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首要任務,產業振興是激發鄉村內生發展動力的源泉,更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近年來,各地在發展鄉村產業中探索了多種發展方式和路徑,在實踐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制約因素。為此,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經觀察第65期以“學者進村:產業興旺的關鍵制約與現實路徑”為主題,邀請來自政界、學界、基層的代表展開研討、建言獻策。
鄉村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深化推進的核心支撐,而產業用地保障作為鄉村產業發展的基礎要素,其供給與管理狀況直接決定著產業興旺的實現程度。“當前鄉村產業用地保障的核心在于多重目標下的結構性失衡,比如說保護與發展的平衡,既要嚴守18億畝耕地保有量的剛性約束,又要滿足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空間需求,如何在‘紅線’與‘需求’之間開辟彈性空間,成為亟待破解的關鍵命題。”農業農村部原總經濟師魏百剛表示。
“從規劃層面來看,村莊規劃的科學性與前瞻性不足成為首要制約,全國范圍內完成村莊空間規劃的行政村雖然占比較高,但普遍存在嚴重的同質性問題,用地布局以支持同質產業為主,忽視了對村莊自身特色和獨有資源深層次的挖掘,而且多數規劃缺乏系統性設計,對未來產業發展需求預判不足,缺乏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彈性空間和動態調整機制。”中國農業科學農經所研究員趙一夫分享道。
“農業本身就是周期長,回報率低,特別是像江南地區的種桑養蠶、水稻種植技藝已出現了老齡化、從業萎縮、技術推廣弱等疊加問題,加工技術和市場運營的復合型人才緊缺,現代農業迫切需要‘左手拿鋤頭,右手拿鼠標,嘴里講品牌’的復合型新農人。”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眾安橋村黨總支書記譚曉說。
除此之外,產業鏈延伸不足是另一大突出瓶頸。中國農業科學農經所研究員錢加榮直指農產品加工環節的短板:“精深加工能力薄弱,多數農產品僅停留在采后清洗、簡單分揀、初級包裝階段,附加值提升空間被嚴重壓縮。”更關鍵的是,農業加工企業普遍具有“短、小、頻、急”的資金需求特點,而金融機構傳統信貸產品審批周期長、額度固定,形成“加工弱—融資難—發展慢”的惡性循環。
面對產業發展中的多重堵點,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陳曉華將關鍵制約總結為“錢、人、地”三大核心問題——用地保障不足、資金供給不匹配、專業人才短缺,三者相互交織,共同制約著鄉村產業的升級步伐。面對多重制約,需各地政界、學界與基層實踐者積極探索,從用地創新、業態融合、技術賦能、人才培育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現實路徑。
在產業用地保障創新上,多地探索差異化解決方案。江蘇南京創新性出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使用權入股聯營工作實施細則》,通過10%至90%的靈活股權比例平衡村集體與企業利益,單列不少于5%的新增建設用地專項指標并提速審批,以協議供地減少企業交易成本,再通過“保底分紅+效益分紅”保障村集體權益。
技術創新與成本控制為產業發展注入核心動力。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杜志雄提出,產業發展需依托改革與技術賦能,尤其要推動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等新科技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同時需借鑒“從家家有農機到規模化服務”的轉型經驗,在推進智慧農業、新型機械化過程中提前考量成本效益,避免陷入“技術先進但成本過高”的困境,確保技術真正轉化為產業競爭力。
針對人才難題,基層實踐者們提出了“引、育、留”閉環解決方案。以眾安橋村為例,當地通過“鄉村CEO”引進計劃,鼓勵城市企業家、投資人、藝術家以技術、資金、渠道等方式與農村合作,帶來新理念新資源。中國農業科學農經所副研究員韋文珊進一步補充,人才培養需兼顧層次差異,既要重視基礎層人才、鄉土專家,也不能忽視高層次職業經理人的引進與培育。
在基層實踐中,通過合作社“集體增收+農戶受益”的雙重目標得以實現。“通過土地流轉、招商引入38家農業企業,不僅還清近200萬元集體債務,還讓農戶實現家門口就業。”云南省昆明市嵩明縣嵩陽街道山腳社區黨委書記李新龍介紹。而涇陽縣海普糧食合作社理事長張高民則帶動3400余戶農戶節本增收,畝均增收690元,還從收益中拿出10%支持村集體經濟壯大。
在談及鄉村產業發展的關鍵路徑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鄉村振興學院院長張合成指出,第一產業的核心任務是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只有充分保障農民從事生產的意愿和動力,才能為產業興旺筑牢基礎;第二產業要帶動鄉村就地就業,著力解決城鄉之間要素流動的問題,尤其要避免要素單向流動抽空鄉村;第三產業要重點解決營銷服務增值,精準對接城鄉市場需求,實現更好的經濟效益。張合成表示,鄉村產業興旺的核心是要解決農民就地就業、就地賺錢的障礙,讓鄉村具備持續發展的生產生活支撐。
不過,在發展新型集體經濟的過程中,需警惕偏離農民主體地位的傾向。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朱啟臻說:“新型集體經濟不能簡單等同于集體收回土地或收地租,不能排斥農民主體地位,而應聚焦培育家庭農場,鼓勵種養結合,通過賦予雙層經營新內涵,實現集體經濟經營的目標。”
要實現鄉村產業的持續壯大,還需構建層次清晰、協同高效的經營主體體系。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原二級巡視員陳建光提出分層培育思路:首先重點培育鏈主企業、農業合作社理事長、家庭農場主等帶頭人,以其資本整合、標準制定、品牌塑造能力為“杠桿”聚集產業要素;再培育第二梯隊廣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延伸產業鏈,帶動第三梯隊小農戶融入產業體系,最終形成組織化程度高、利益聯結緊密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為產業興旺筑牢主體根基。(農民日報全媒體記者 龐博)
來源:農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