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老,二月初三上午九點,這封求助信麻煩您過目。”警衛將一份公函遞到董必武手里,只一句話,卻把在場人都喚回到戰火剛熄的北平。信的落款是“高藝珍”,韓復榘的遺孀。
北平和平解放才半個月,燈市口一帶仍能看見被戰火熏黑的墻面。城里百姓關心米價、關心治安,市委機關則連夜清點日偽和國民黨遺留的不動產。敵產接收處收到的申請五花八門:有人要回印章,有人要回鋪面,高藝珍要回的,是富強胡同那處四進小院。一聽“韓復榘”三個字,不少工作人員皺了眉,“韓”與“復辟”字形相近,這在當年就足夠讓人多想。可流程就是流程,董必武堅持先看事實,再下結論。
![]()
先說說這位寫信的婦人。當時她住在燈市西口租來的二間北房,白墻裂縫,雨雪天屋里滴水。房東每月催租,她常常靠變賣首飾應付。戰亂十年,她先后躲過西安、漢口、成都的轟炸,卻躲不過“逃兵家屬”的流言。四個孩子中,老大韓嗣燮因為思父成疾,已臥床數年;剩下三個正值讀書年紀。她在信里只寫了兩句話:其一,這處宅院原是張學良贈與韓復榘之私產;其二,曾被日軍強占,現存敵產名冊。她沒提苦難,只貼上一張殘破的土地執照,字跡因多年折疊模糊不清。
董必武翻完材料,問一句:“韓復榘當年定性為何?”接收處干部答:“1938年被蔣介石以抗命罪槍決,按照國民黨檔案,他既非汪偽要員,也未列漢奸名冊。”董必武點頭,再問:“案卷標注他卷入倒蔣陰謀,可有軍統確鑿供詞?”答案依舊是“無”。董必武在呈批紙背后寫下十六字:“不屬奸逆,亦非戰犯,其家產,應予發還。”落款“董”,寥寥一筆,卻改變了一個家庭的命運。
很多人好奇:韓復榘究竟是怎樣的人?他的結局,為何在今日又引出這段插曲?簡單梳理,韓出身行伍,早年投馮玉祥,后站隊蔣介石。1937年任第五戰區副司令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任務是死守黃河。蔣承諾配給重炮,結果炮團被李宗仁抽走。炮未到,日軍已逼近濟南,韓權衡得失,選擇撤退。蔣介石惱火,卻本打算留他一命。真正要命的,是韓暗中與四川劉湘、華北宋哲元聯絡,醞釀“拒蔣入川”。宋把情報遞到蔣手里,蔣動了殺機。1938年1月24日夜,武昌行轅槍聲響起,韓復榘伏法,時年四十六歲。
![]()
從此,高藝珍帶著孩子在烽火與流言中漂泊。她其實是個頗有文化的女子,伯父高步瀛曾任北洋政府教育司長。嫁給韓復榘那天,新娘帶來的嫁妝被丈夫拿去抵債,她毫無怨言。韓死后,她把丈夫最后一封家書縫在衣襟,從陜西到湖北,再到四川。抗戰勝利,本以為苦盡甘來,卻因“逃兵家屬”身份難以在國統區立足。直到1949年北平易幟,她才決定向新政府求助。這一求助,不只是為了房子,更想知道新政權是否愿意給一位舊軍閥遺孤以生路。
說回董必武的批示。有人問,為何共產黨對韓復榘家屬不咄咄逼人?原因不復雜:新政府要樹立法治、公正形象;第二,對待舊軍政人員財產有明確劃分——漢奸、戰犯財產收歸國有,普通國民則保障私有合法權益。韓復榘雖曾任要職,但死于國民黨內部斗爭,且已付出生命代價,不在懲辦之列。高藝珍那封信,恰好觸及這一政策邊界,董必武給出的批示,等于用案例為政策做了注解。
![]()
手續走完那天,敵產處派人陪同高藝珍去富強胡同勘驗。院落荒廢多年,草木叢生,瓦片殘損。她摸著老槐樹樹皮,眼含淚卻沒哭出聲。據現場人員回憶,她只說一句話:“先把屋頂修好,孩子們得有地方念書。”就這樣,一家人從租房搬進了自家院。
有意思的是,韓家的幾個孩子并沒因父輩陰影長期自怨。老二韓嗣燠改名韓子華,上大學后主動報名入伍,1950年隨志愿軍跨過鴨綠江,立三等功。回國復學后,他被分配到蘭州電力技工學校,后來寫信告訴母親:“我在西北,也算給祖國添瓦。”老三韓嗣烽考入四川軍政學校,畢業后到西安鐵路系統工作。同事回憶他辦事干練,從不拿父親名頭說事。最小的韓嗣煌,則被送到清華大學機械系,成績優異,后赴奧地利進修,學成歸來在北京晨練廠擔任技術骨干。孩子們的選擇,大都是“另起爐灶”,這點很能說明新中國社會流動的活力。
1957年,高藝珍在北京病逝。臨終前,她將保存多年的那封家書和董必武批示交給韓子華,說:“命運坎坷,幸好你們有書念,有事做。”對一個歷盡顛沛的女人而言,這大概已是最平靜的總結。
![]()
至于那座富強胡同小院,六十年代末被劃為公房,韓家人騰退配給另一處宿舍。木門斑駁,庭前老槐依舊。知情者說,院子里還留著高藝珍親手種的月季,每到夏天照樣開。房主易人,花香未改,這種細微的延續,比任何激昂口號都更能說明時代的溫度。
回頭看,高藝珍寫信求房,不過區區數百字,卻在北平的冬日里帶來一串漣漪:它檢驗了政策底線,體現了新政權的胸襟,也讓一個軍閥遺族得以在新社會安身。歷史不是非黑即白,它更像一幅暈染畫,主角、配角、旁觀者互相滲透,才能呈現真實。董必武那句“應予發還”,在紙面上只有六個字,卻因為公正,讓后來者讀來,仍覺溫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