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元,這個被李佳琦花西子眉筆淬煉成計量單位的數字,再次成為照妖鏡。
前文回顧:
這年頭,直播翻車不稀奇,但翻車翻出“自殺式襲擊”的,泡泡瑪特屬頭一份。
11月6日,抖音直播間里,一名員工舉著標價79元的DIMOO掛鏈盲盒,脫口而出:“哎嘛,這東西賣79確實有點……過分了。”
旁邊同事淡定接話:“沒事,會有人買單的。”
兩句閑聊,像兩顆子彈,一發打穿品牌底褲,一發射向消費者心臟。
網友瞬間炸鍋:好家伙,原來你們自己都知道定價虛高,還默認買家是“人傻錢多”?
79元,這個被李佳琦花西子眉筆淬煉成計量單位的數字,再次成為照妖鏡,照出潮玩生意的傲慢,也照出了情緒經濟的虛胖。
1
對泡泡瑪特直播事故復盤,最大的教訓是,這是一場被“職場真心話”不小心掀翻的棋盤,就像電影里壞人都死于話多。
如果惡毒一點評價,這不是普通直播事故,而是“皇帝的新衣”被宮里太監當眾指認了。
79元的掛鏈材質貌似是鋅合金+樹脂+聚酯纖維,成本估計也就幾塊錢,溢價過高的部分都來自品牌本身。
涉事員工或許沒想造反,只是短暫忘記麥克風沒關,讓生產線上的人對定價產生了最樸素的質疑。而同事那句“總會有人買單”,更精準概括了泡泡瑪特的商業邏輯:潮玩不是工藝品,而是心理學產品;買家不是為鋅合金買單,而是為“上頭”瞬間買單。
但問題在于,魔術師不能當眾拆穿自己的魔術。
當內部人親自戳破“情緒價值”的泡沫,粉絲的信仰體系很容易瞬間崩塌的。
你看,網上已經有人憤然“退坑”了,很多人開始翻舊賬:掉漆、斷鏈、盜版泛濫、黃牛橫行……一場口誤,竟成了消費者長期不滿的導火索。
泡泡瑪特該如何止損呢?
公司的后續回應很魔幻。客服稱“已內部處理”,卻不敢說怎么處理。網傳已經開除了臨時工,這可惹眾怒的,官方于是又緊急否認,表示“不會開除”。
這一副“我想嚴懲但又怕被罵冷酷,想寬容又顯得心虛”的擰巴相,可真是有點為難。
至于79元是否調價?客服答:“暫未收到通知。”翻譯成人話,這是“韭菜該割還得割”的意思嗎?
2
該如何評價這兩位員工?
她們說了真話,但對自己的公司不利,她們是勇士還是罪人?
但評價她倆的意義不大。
泡泡瑪特真正的危機不是員工失言,而是員工的無心之言,恰好印證了公眾的長期懷疑。
若重罰員工,等于坐實“不準說真話”的官僚文化;若輕描淡寫,又似默許“定價虛高”。
泡泡瑪特財報顯示Q3收益漲245%,股價卻暴跌。自 8 月下旬創下超 4000 億港元市值的峰值以來,已累計回撤超過 30%,市值蒸發近千億港元,此時最應該被考慮的是:品牌究竟更看重短期溢價,還是長期信任?
![]()
處理員工易,處理信任危機難。
一個真正自信的企業,該借此反思:為什么一線員工都質疑定價?為什么材質成本幾元的產品敢賣79元?
潮玩的“潮”字,到底是潮流,還是潮水退去后的裸泳?
3
有人說,泡泡瑪特學的是奢侈品邏輯:愛馬仕皮包成本不過千,賣十萬也有人搶。
但奢侈品賣的是百年品牌積淀、工藝傳承、身份象征,而泡泡瑪特賣的是“盲盒不確定性和集卡沖動”。
當IP熱度消退(如Labubu二手價從2280元崩至600元),當品控頻出漏洞(SKULLPANDA印錯字母),所謂“情緒價值”便只剩一地雞毛。
![]()
這種虛高定價不是奢侈品奧義,而是“割韭菜奧義”。利用粉絲的非理性,把成本幾元的鋅合金掛鏈,包裝成“孤獨經濟的解藥”,再乘以賭徒心理的溢價。
可韭菜也會覺醒,尤其在經濟下行期,79元能買三杯奶茶+一頓午餐+一本好書時,為什么非要買一個連員工都嘀咕“有點貴”的掛鏈?
潮玩里有童話,但需要誠實。
泡泡瑪特開始面臨危機了,“講故事”的商業模式,一旦故事講不圓,就容易破產。
當消費者開始追問材質成本,當員工無意拆穿定價真相,意味著情緒經濟已從童話時間進入現實時間。
品牌若繼續用“總會有人買單”自我麻醉,終將被理性消費的浪潮拍散。
已開快捷轉載,文章可自由轉載
《知情人透露當年明月“發瘋”細節》已404,還沒看的朋友可關注“智識漂流”公號,在智識漂流公號輸入“當年”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