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剛退休那陣我還挺擰巴。老伴說去海南過冬,我一聽就皺眉頭:“那地方不就是曬太陽的?天天熱騰騰的能干啥?”可拗不過她,我倆還是收拾收拾,從南昌飛到了海口。
![]()
沒想到,這一住就是半年。我原以為是來“避避寒”的,結果卻發現,海口這地方,不光氣候好,吃得好,連人都好相處,關鍵是——它讓我們倆過上了想都沒想過的生活節奏。從“游客心態”到了“居民心態”,只用了三個月。
冬天不冷,空氣不嗆,難怪都往這兒跑
海口最讓我服氣的,還是它這氣候環境。你看看我們南昌,冬天那濕冷勁兒,鉆進骨頭縫兒里刮,空調都沒用。可在海口,臘月穿著短袖都不稀奇,早晚海風吹著,溫暖得跟初春似的。
![]()
最關鍵的,是這邊的空氣質量。不夸張地說,我在南昌冬天一口痰咳出來都是黑的,到了海口不到倆禮拜,鼻子通了,老伴的咳嗽也止住了。每天清晨我們去海邊或濕地公園走走,那種“空氣甜”的感覺,真的不是心理作用。
我還特意查了數據,海口這PM2.5常年20以下,森林覆蓋率、濕地面積全國靠前,簡直就是個天然氧吧。這環境,對我們這些老骨頭來說,簡直是福地。
這地方慢得剛剛好,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海口的節奏,特別合適我們這個歲數的人。不像南昌,哪怕退休了,還是趕早市、擠公交、搶掛號,一天煩心事一大堆。海口這邊,生活節奏就兩字:慢悠悠。
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去公園走走,接著拐進“老爸茶”館,點壺茶,來幾個點心,悠哉地吃到九點。這“老爸茶”不是啥名牌茶葉,而是一種生活方式。老人們聚在一起,喝茶、聊天、看報,甚至打個盹兒都沒人管,煙火氣十足。
下午社區還有合唱團、太極隊、攝影課,我老伴報了個手工課,每天忙得不亦樂乎。我有時候想,要是我們年輕時生活節奏也是這樣,說不定脾氣都能變好點兒。
吃喝這塊兒,海口是真有一手
我這人嘴刁,南昌的瓦罐湯、拌粉我最愛,但沒想到海口的東西也能讓我吃上癮。尤其是這邊的“四大名菜”——文昌雞、東山羊、加積鴨、和樂蟹,每一樣我都吃了不止一次。
![]()
最讓我驚喜的,是海口的街頭小吃。清補涼、海南粉、抱羅粉、椰子飯……每一樣都清爽不膩,特別適合我們老年人的腸胃。而夜里的海鮮大排檔,那叫一個熱鬧!我跟老伴點幾樣海鮮,一邊吹海風一邊吃,吃完還順路去海邊走一圈兒,簡直像過節。
這邊的物價也挺良心,比三亞便宜多了。菜市場的蝦蟹魚都是當天上岸的,超市也比內地便宜不少。總體來說,吃在海口,既有煙火氣,也有性價比,難怪越來越多“候鳥老人”一吃就不想走。
醫療靠得住,養老才安心
我們年紀大了,最怕的不是吃不好,而是突然有個病痛,沒人管。在海口這半年,我最大的體會就是——醫療靠譜,心里才踏實。
我老伴有高血壓,每月得去醫院開藥。本來擔心醫保不好使,結果人家社區醫院掛號快、服務好,還能用醫保卡直接結算。醫生特有耐心,連怎么吃藥、怎么鍛煉都講得明明白白。
更別說那些“醫養結合”機構了,環境好得像度假村,護士全天候值班,還能做康復、理療。你說這地方,老年人住進去,身體、心情能不好嗎?要不是我們還舍不得離開自己家,我真想直接搬過去。
城市氣質柔中帶剛,越住越順心
海口這地方,剛來覺得沒啥特別的,但住久了才覺得——它骨子里有一種特別的包容氣質。不管你是東北人、四川人、江西人,來了都能找到自己的圈子。
我們住的小區,“候鳥老人”一大把,大伙誰家燉湯了都想著分你一碗。鄰里之間熟得快,幫忙的事兒一點都不含糊。這種人情味兒,比啥高樓大廈都讓人安心。
![]()
而且城市建設這些年也上了檔次。比如云洞圖書館,那建筑真是藝術品,進去看書、發呆、吹海風,啥都不用干,就覺得生活有點味兒了。還有騎樓老街、五公祠這些文化地標,老的有味兒,新的有調兒,住在這兒,日子是越過越順眼。
寫在最后:老了不是等死,是重新活一回兒
我常跟老伴說:“咱這半年,在海口,是活明白了。”人老了,不是干啥都慢半拍,而是得有個地方,讓你安心慢下來。海口,就是這么個地方。
它不完美,但它很貼心。陽光、空氣、海風、飲食、醫療、人情味……這些點點滴滴,拼在一起,就成了我們想要的退休生活。
你要是現在也在琢磨“老了去哪兒”,我勸你別光看網上說的,親自來住住試試。說不定,這里的風、這里的人、這里的茶,就剛好適合你這一生中最安穩的那幾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