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也叫冬測?
![]()
那我家冰箱是不是能算北極分極?
![]()
陳震這條吐槽視頻一發,評論區瞬間炸成兩派:一邊覺得車評人較真,一邊狂點頭“車企把消費者當傻子”。
誰想到,雷軍隨手一轉,還把“準”字給轉沒了,火星直接變火災。
事情本來不復雜。
汽車之家搞了個“準冬測”,地點在江蘇,氣溫10℃,小米SU7跑了一圈,續航成績漂亮。
陳震甩出兩句話:一,冬天不是這么寫的;二,別把“秋測”包裝成“冬測”賣給大家。
視頻里他穿著短袖,背景陽光暖洋洋,諷刺值拉滿。
![]()
有人覺得小題大做,“南方冬天也就這樣”。
可北方車主立刻跳出來:零下二十度掉電一半,方向盤凍手,門把手彈不開,你管這叫冬天?
一句話,痛點被戳得死死的——大家怕的不是冷,是“數據漂亮、實戰拉胯”。
更尷尬的是,雷軍轉發時直接寫“小米SU7冬測成績”,把“準”字吞了。
一個字的差距,讓圍觀群眾把“不專業”的標簽啪嘰貼穩。
畢竟,在車企老板嘴里,每個字都是廣告法里的錢。
眼看火燒到腳背,小米官方慢悠悠放出后招:
![]()
“我們早就在牙克石-30℃跑過極寒,報告一月見。
配圖里測試車裹著偽裝霜,像剛從冰柜里拎出來。
陳震在直播里也松口:“等數據,別急著鼓掌,也別急著拍磚。
另一邊,汽車之家認慫,把“準冬測”改名“秋季續航對比”,宣布明年一月去黑河補考。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趁機刷存在感,發布新團標:真·冬測得≤-15℃,最少凍夠48小時,順帶把智能駕駛低溫表現也拉進考場。
![]()
一句話,以后想拿“冬測”當宣傳,先過“零下十五”這道硬門檻。
有人算了筆賬:滿足新規的極寒測試,單車成本80到120萬,還不包括工程師羽絨服和加班外賣。
花這么多錢,無非想告訴北方用戶“零下二十度也能放心開”。
可惜,一旦偷換概念被拆穿,廣告費直接變公關災難。
說到底,大家爭的不是溫度,是信任。
北方車主最怕早上出門,電量從80%掉到40%,暖風還不敢開。
他們盯著-10℃續航保持率,心里那條及格線是65%。
![]()
三元鋰還能扛,磷酸鐵鋰直接砍42%,誰受得了?
所以,10℃的“冬季童話”被戳破,活該。
車企想省成本可以理解,但別把消費者當數學不好的小學生。
真正的冬天在黑河、在牙克石、在車主每天上班零下十五度的地下停車場里。
接下來就看小米敢不敢把-30℃的原始數據一頁不刪地放出來。
也看其他車企是不是還打算把“冰箱級冬測”繼續演下去。
畢竟,雪地里趴窩一次,比一百個廣告更能教人認品牌。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