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將軍能在歷史上留下兩副不同的面孔,這本身便是一件稀奇之事,衛立煌便達成了
在抗日戰場上,他是令日軍聞之生畏的“常勝將軍”,內戰的時候卻成了蔣介石眼中“貽誤軍事行動”的罪人,在這種巨大反差的背后,存在著一位職業軍人最根本的價值判斷
1955年春天,一位瘦巴巴的老者自香港悄然登上歸鄉的輪船,于船艙內,他翻閱著一份《人民日報》,頭版刊載著毛主席有關“愛國軍政人員”的講話。
眼眶濕潤的老人,這位曾統帥百萬雄師的國民黨將領,終于踏上了回家之路,他便是衛立煌,那個被稱作“七路半將軍”的傳奇之人。
“七路半”這一外號聽來頗具趣味,意即其所屬部隊與八路軍相差無幾,都不能算作正宗的國民黨軍隊,國民黨內部流傳此稱呼時,帶有明顯貶低意味;但在共產黨和老百姓心中,這是對他的最高褒獎
時光倒回到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的那個夏天,華北大地戰火紛飛,日軍氣焰囂張地朝著太原推進,衛立煌接受關鍵任務擔任忻口會戰總指揮,他面對的是被稱作“鋼軍”的板垣師團,這支部隊此前在東北與華北連續取得勝利,幾乎沒遭遇過有力抵抗
忻口這一仗打得天昏地暗。衛立煌指揮著十多萬軍隊,在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里,與日軍進行了最慘烈的陣地戰。
中國軍隊傷亡近十萬人,日軍也付出了兩萬多人的代價。這個傷亡比例在抗戰初期已經算是奇跡,要知道淞滬會戰中國軍隊的傷亡比日軍高出十倍以上。
![]()
更叫人印象深刻的是,八路軍在這回戰役里的表現,他們不光在側翼協同作戰,還搞出了震驚中外的夜襲陽明堡機場,一下子就把日軍24架戰機給摧毀了,完全把敵人的空中支援計劃給攪亂了。
八路軍的戰斗力,衛立煌親眼得見,且這支部隊很不一般,他也切實感知到,戰斗最為激烈之際,衛立煌的指揮部幾乎被日軍包圍
當彈藥用盡、糧食也告罄之時,他做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似頗為冒險的決定——向延安請求援助,借道陜甘寧邊區突圍,而這一路上的經歷,徹底改變了他對共產黨的看法。
![]()
從前線陣地撤下來的部隊,受到延安百姓用食物和酒水的熱情迎接;毛主席還親自接見了他,這種平等對待人的做法,讓這位在官場里經歷過起伏的將軍心里特別震動
從延安回來后,衛立煌做了一件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事。他主動向八路軍提供軍火物資,一次性就送出了一百萬發步槍子彈、二十五萬枚手榴彈,還有一百八十箱牛肉罐頭。
在國民黨嚴禁“資敵”的那個時期,這類行為完全不被準許,蔣介石得知后極為惱怒,不過鑒于衛立煌有戰功且有聲望,也只好當作沒看到。
![]()
1943年,中國遠征軍碰到了難處,滇緬公路讓日軍給切斷了,中國的國際援助通道被切斷,蔣介石又想到衛立煌,就任命他當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叫他去負責滇西反攻。
從1943年10月一直到1945年1月,這場仗打了有一年多,最后和史迪威的駐印軍在芒友勝利會師,又把這條生命線給重新打通。
遠征軍反攻中最慘烈的一仗當屬松山戰役,日軍在此修筑了極為堅固的地下要塞,中國軍隊傷亡達七千七百多人方才攻克這個僅有一千二百多日軍守衛的據點。
![]()
最后是工兵去挖坑道,往里填了3噸TNT炸藥,這才把敵人的防御工事給完全地摧毀掉了,這種舍生忘死的打法,彰顯出中國軍人那頑強的意志,與此同時也證實了衛立煌的指揮能力。
抗戰勝利后沒過多久,蔣介石以“考察歐美軍事”為借口,將衛立煌從軍隊中調走,實際上是剝奪了他的兵權。
表面上的理由冠冕堂皇,實際原因大家心知肚明——衛立煌與共產黨走得太近,又不是黃埔系出身,在蔣介石的心中早就是個異類。
1947年,國民黨在東北戰場上老是吃敗仗,陳誠丟了面子就辭了職,那時候蔣介石才想起來遠在巴黎的衛立煌,通過好些個途徑去勸他回國來主持東北那邊的戰局。
衛立煌起初并無參與此事之意,然經多方勸誘,終允諾出山,衛立煌在接受任命之前做了一件頗為微妙之事,他經由蘇聯大使館秘密與中共取得聯系,表明自身“看機會行事”的念頭。
當時這個舉動極為危險,一旦泄露定會招來殺身之禍,可他依舊如此行事,中共方面的回復十分簡潔,即:相機行事,保存實力。
![]()
到了沈陽后,衛立煌才發現自己接手的完全是個爛攤子。國民黨在東北的55萬部隊,分散于長春、沈陽、錦州這三個互不相連的地區,各自為戰,難以相互支援
其中能夠直接指揮的、駐守沈陽的兵力,大約有30萬人,這樣的兵力布局,不僅反攻無望,就連維持自身的安全都顯得十分吃力。
1948年秋天,遼沈戰役拉開了大幕,林彪帶著東北野戰軍率先去圍攻錦州,這么一來,就把東北國民黨軍隊的退路給切斷了。
![]()
蔣介石心急如焚,三次飛往北平親自進行指揮,命令衛立煌從沈陽出兵去解救錦州,面對如此明顯是讓人去送死的命令,衛立煌硬著脖子不執行,緣由很簡單:沈陽的守軍僅能保住自身,沒有力量去支援他人。
蔣介石派遣顧祝同前往沈陽監督開會,要求制定具體的救援計劃,在會議桌上,衛立煌在眾多將領面前,堅定地堅持自己的立場,不做改變。
顧祝同威逼利誘皆無果,最終只能灰溜溜回南京向蔣介石匯報,在國民黨軍隊中,這般公然違抗命令的行為,前所未遇。
見勸說無效,蔣介石執意繞過衛立煌,親自下達命令,他任命廖耀湘為兵團司令,令其率領精銳部隊南下,增援錦州
表面上衛立煌未公開反對該決定,不過實際上卻在背后耍小動作,他卡住了廖耀湘部隊的燃料與彈藥供應,僅提供夠一個星期使用的量,如此一來,部隊根本無法快速行動,等于是變相破壞救援計劃。
![]()
更進一步的是,衛立煌還專程跑到葫蘆島找到侯鏡如,勸他“不要強行攻堅,徒作無益的犧牲”。
名義上是善意提醒,實際上就是明確告訴對方別賣命。這種做法已經不是消極怠工那么簡單了,完全是在幫助解放軍。
沈陽即將失守的那段時間里,衛立煌做了幾件頗為有趣的事,他暗中對聯勤總司令表示:“不要將兵工廠予以破壞,并且把原本打算用于炸毀設備的炸藥全都扔到渾河里去了”。
![]()
他還叮囑城防司令一定要保障兩百萬市民的安全,別讓軍隊行動連累到無辜百姓,這些舉動完全不像一個“剿共”將領該有的,反倒更像是在為城市和平交接做準備
遼沈戰役的失敗讓蔣介石徹底暴怒,他在給衛立煌的電報中明確指責其“貽誤戎機十三日”,認為正是因為衛立煌的消極態度才導致了整個東北的丟失。
1948年11月到1949年1月,衛立煌被軟禁在南京的私人住宅里,失去了人身自由。
李宗仁當上代總統后,釋放了一批政治犯,衛立煌也趁機跑到香港,當他看到自己的名字在中共公布的戰犯名單中時,非但沒有灰心,反而松了一口氣。
他對身邊之人言道:“我有救了”,此語聽來頗為怪異,都已被列為戰犯了,怎會還是好事?衛立煌心中清楚,中共如此作為乃是在保護他,以免蔣介石下黑手。
在待港的那段歲月中,衛立煌通過多種渠道與大陸方面保持聯絡,他深知自己終歸要做出一個最后的選擇:要么依舊留在海外,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要么重返祖國,直面歷史的評判。
![]()
1955年,在周恩來秘密安排下,他從香港經澳門回到了大陸,毛主席親自接見了他,還說他是“有愛國心的國民黨軍政人員”,這評價基本就定了他一生的調子。
衛立煌的事跡向我們表明:于民族大義之際,個人的政治立場會產生根本性轉變,抗日戰爭中,他表現得英勇頑強,此足以表明他是位真正的軍人;內戰里他的消極態度,體現出他不愿自相殘殺的良知,“七路半將軍”這一外號,看似是貶低,不過實則是對他人格品質的最佳詮釋。
歷史乃最為公正之評判,那些在抗日戰場上奮勇殺敵之將領,即便在政治立場方面存有不同意見,亦應獲得相應之尊重。衛立煌用自己的選擇證明,一個真正的軍人,應該知道什么時候該拿槍,什么時候該放槍。這種明辨是非的能力,比任何軍事才能都更加珍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