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疑遭微小碎片撞擊,返回任務將推遲進行!
這是中國空間站進入載人狀態以來,首次出現較大幅度推遲返回時間。
雖然目前為止還沒有撞擊在哪個部位,影響有多大的消息,不過還是令很多人擔心,神舟二十號還能順利返回地球嗎?
![]()
據央視報道,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疑似遭遇空間微小碎片撞擊,正在進行影響分析和風險評估。
為了確保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和任務的圓滿成功,經研究決定,原計劃11月5日實施的神舟二十號返回任務將推遲進行。
可能大家不知道,一粒小小的太空碎片,破壞力究竟有多驚人?
![]()
這么說吧,即便是一粒直徑僅有0.5厘米的鋁屑,在軌道速度推動下,速度可以達到 7-15公里/秒,大約能產生30克TNT同等的能量。
在這樣的超高速撞擊下,如果空間站艙體沒有有效的防護措施,根本扛不住。
歷史上,國際空間站就曾多次遭遇類似撞擊,導致太陽能帆板出現微孔或結構損傷。
不過,中國航天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比如,中國空間站各艙段,采用玄武巖和芳綸制作的復合材料組成的填充式防護結構。
![]()
玄武巖具有高強度、高硬度的特點,能夠為艙體提供堅實的物理屏障;
而芳綸則以其出色的韌性和抗沖擊性能,進一步增強防護效果。
神舟飛船同樣有著可靠的防護手段,它采用了類似國際上惠普爾盾多層防護結構的技術。
![]()
這種結構就像一層層的“鎧甲”,當太空碎片撞擊過來時,最外層會首先承受沖擊并將其分散,后續的多層結構會進一步削弱碎片的能量,從而大大降低碎片對飛船內部造成嚴重損害的可能性。
除了被動防護,空間站還配備了主動監測和響應機制。
其中,核心艙上的大型機械臂扮演著關鍵角色。
它配備高清攝像頭和傳感器,能掃描飛船外表面,捕捉潛在損傷的圖像和數據。

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像爬蟲一樣,在艙體上自主地爬行移動,從而進行360度無死角的巡視和配合任務。
宇航員可以通過它近距離觀察飛船的受損情況,進行詳細的取證工作。
在必要的時候,宇航員還能實施出艙行走,親自到飛船外部近距離查看撞擊部位的具體狀況。
![]()
與此同時,地面監測人員會結合艙內氣壓等其他各項數據,綜合判斷飛船是否具備安全返回的標準。
一句話總結,不論是飛船遭遇碎片撞擊,還是空間站遭遇碎片撞擊,我們都有完善的應急預案。
即使在最壞的情況下,一旦神舟二十號確認嚴重受損,不具備安全返回的技術標準,我們可以第一時間發射備份飛船將航天員安全接回地面。
![]()
眾所皆知,我國空間站載人天地往返運輸采用的是“滾動備份”方案。
簡單的說,神舟二十號發射時,神舟二十一號進入備份狀態,神舟二十一號發射時,神舟二十二號就進入備份狀態。
據悉,神舟二十二號目前就停留在垂直總裝測試廠房的備份工位上。
如有需要,走完垂直轉運和測試的流程,預計幾天內就可以發射。
可能有人會提出疑問,為啥不就近使用神舟二十一號飛船?
這是因為空間站的安全性至關重要。
![]()
作為一個長期有人駐留的平臺,空間站必須隨時保持一艘完整的載人飛船駐留,以應對突發緊急情況。
如果貿然動用神舟二十一號返回,就相當于剝奪了空間站的“生命艇”,這會增加剩余航天員的風險。
因此,神舟二十一號只能作為在軌備份,而非隨意調用的返回工具。
最后,期待神舟二十號飛船在完成評估后,能夠平安地載運航天員返回地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