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兩國挨得近,邊界問題總得說說。兩國邊境線拉得長,有1420公里,主要靠鴨綠江、圖們江和長白山分界。
這條線早從明朝宣德年間就基本定型了,那時候鴨綠江和圖們江就當界河用。可江上島嶼沙洲多,誰歸誰沒細說清楚。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派人去查界,穆克登帶隊上長白山,立碑定界源,還在鴨綠江邊上搞了些標記。
新中國成立后,邊界事得重新捋順。1950年,朝鮮先提鴨綠江航行問題,還送了張地圖。中國外交部一看,得好好談談。1950年代,中蘇關系還行,朝鮮也跟中國親近。可到1960年代初,中蘇鬧掰,蘇聯撤專家,撕協議,中國得找盟友。朝鮮就成了關鍵對象。
![]()
1962年2月,朝鮮突然說,能不能內部協商解決邊界,不公開談判。中國同意了,周恩來親自帶隊去平壤,10月12日簽了《中朝邊界條約》。條約里,中國讓出了長白山25%的山體,天池一半都歸朝鮮,還包括鴨綠江上一些島嶼。
為什么讓步?一方面歷史因素,高句麗滅后,唐朝設安東都護府管半島北部,可管不住,新羅北擴,唐玄宗干脆劃大同江以南給新羅,換太平。這格局影響后世。
另一方面,當時現實壓力大,中蘇邊境緊張,中國需要朝鮮中立,不站蘇聯那邊。條約簽了,中朝關系穩了,朝鮮在中美蘇三角里沒偏幫蘇聯,這對中國有好處。
![]()
鴨綠江是重點,占邊界一半多,長795公里。江上島嶼變化大,因為泥沙堆積和洪水沖刷。渾江口上游,原來有162個島,中國57個。
到1972年聯檢,只剩143個,中國52個,丟了171萬平方米。1990年再查,島又少,歸屬有分歧。1995年大洪水,吉林大堤毀千處,河道改5段,中國丟1300萬平方米。薪島和綢緞島最典型,本是新生島,1885年清地圖上還沒影。
1933年中國地圖,薪島在主河道南,近朝鮮。日占時,日本劃給朝鮮,讓人去耕種。1962年條約第二條說,已有居民耕種的島歸那邊,所以給了朝鮮。現在兩島連一起,朝鮮叫薪島郡,面積從50多平方公里長到70多,還在擴。
![]()
漲潮時離丹東東港百米,退潮河床露,差點連上中國地。朝鮮一側泥沙沉積多,土地增;中國一側沖刷重,土地減。98%徑流從朝鮮東叉道走,西叉道航運廢了,丹東港出海口壓力大。
這情況讓不少人覺得中國吃虧了。1962年讓島時,小島不算啥,可泥沙一積,島大起來,擠占中國水道。鴨綠江出海口快被蠶食,東北航運受影響。網上有人說,該重啟談判,重新劃界求公平。
可條約已簽60多年,國際法上邊界定后不易改。重啟得雙方同意,朝鮮肯定不干,他們得利多。中國也顧及關系,中朝友好是大事,邊界穩才能合作。鴨綠江共同管理,船只隨便跑,不上岸不算越界。中國船還能用東叉道,出海沒完全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