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幽深回廊中,那些靜默千百年的文物或者隔著厚厚的玻璃,或者跨過遙遠的時空與我們深情凝望……而今, 一束來自數字時代的光正穿透這層隔膜 。
繼《國寶時刻》文物超高清影像記錄工程首批50部作品在2025中國廣播電視精品創作大會開幕式上正式發布之后,11月1日起,《國寶時刻》正式在全國省級衛視及所屬新媒體客戶端賬號矩陣和全國重點網絡視聽平臺上線。
![]()
這一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和國家文物局聯和策劃實施的重大文化工程,聯動全國31家省級廣播電視臺、文物行政部門及文博單位,聚焦中華文明起源脈絡、燦爛成就與世界貢獻,從海量館藏中遴選出100件代表性文物,以超高清方式呈現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讓沉睡千年的文物以全新的方式“蘇醒”,為全民構建一座跨越時空的“視聽博物館”,向我們訴說那些被歲月塵封的故事。
從更高層面來講,《國寶時刻》文物超高清影像記錄工程首批作品的發布,不僅是一次技術展示,更是一場深刻的文化敘事創新,它通過超高清影像技術、全媒體傳播矩陣及創新敘事模式,讓文物走向可對話的生活,在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圖景中重新獲得生命溫度。
技術照亮文明,超高清細節下的歷史復活
在11月1日上線的《國寶時刻》第一期《蛋殼黑陶高柄杯》,亦讓人驚艷不已。作為史前“絕藝”鑄造的上古禮器,僅有兩張A4紙的厚度,一顆雞蛋的重量;薄如紙,黑如漆,亮如鏡,硬如瓷;搖動時,腹內陶丸叮咚作響,如此具有龍山文化印記的“黑科技”,恰是4000年前龍山文化先民制作出來的“黑科技”。
而在第二期節目《國寶時刻·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中,呈現了青磚鐫刻千年對話,嵇康的琴音、劉伶的醉意,還有見證無數春秋的銀杏松柏,都封存于方寸之間。可以說,這不僅是磚畫,更是數百塊“密碼磚”拼就的南朝“超級拼圖”。
《國寶時刻》的核心突破在于其對前沿影像技術的極致運用,它超越了傳統紀錄片的拍攝范式,以4K超高清技術作為新的“考古工具”,將鏡頭探入以往肉眼難以企及的微觀世界。
然而,超高清技術在節目中扮演的絕非簡單的工具角色。節目中,青銅禮器上承載著信仰與權力的紋飾鑿痕、古玉珍寶上凝聚著古代匠人精神的拋光痕跡,都被清晰地放大呈現。這種“視覺的解放”與“過度地清晰”,使得文物不再是玻璃展柜后靜默的物件,而是承載著豐富信息、可被“閱讀”的文本。
當影像能夠捕捉到鑄造時工匠手腕的輕微顫動、雕刻時刀鋒的瞬間猶豫,文物便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成為承載著古人呼吸與體溫的生命體。這種技術賦能下的極致物質性呈現,反而打開了通往精神世界的大門,實現了“透物見人”的承諾。
在此基礎上,節目邀請金聲獎得主參與配音并輔以高質量音效,構建了一個沉浸式的視聽場域。技術在此不再是炫技,而是服務于文化闡釋的橋梁,它拉近了觀眾與文物的心理距離,使一場跨越數千年的“對話”成為可能,真正實現了從“遠觀”到“細讀”、從“仰望”到“對話”的轉變。
透物見人,五分鐘里的文明史詩
《國寶時刻》在內容策劃上展現出高度的智慧。國家文物局組織權威專家,從各地文博單位推薦的400件文物精品中,精選出展現中華文明演進脈絡、突出特性的100件“國寶”級文物,涵蓋青銅、玉石、陶瓷、書畫、金銀器等十余門類,確保了文明敘事的廣度與深度。
而此次首批發布的50部作品中,包括新石器時代七孔骨笛、夏代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周代大克鼎、秦代銅車馬、漢代長信宮燈、唐代八曲葵花形螺鈿銅鏡、宋代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元代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明代《坤輿萬國全圖》、清代廣彩人物紋大碗等。
![]()
更為重要的是,它秉承“透物見人、以物論史”的創作理念,每集5分鐘的精煉體量,精準契合了當代人信息接收的節奏,在碎片化的間隙中植入文化的種子,這也讓創作團隊必須摒棄冗長的鋪陳,直擊文物最核心的文化價值與歷史故事。
這種“輕量不輕質”的創作理念,使得每一件文物都成為一個濃縮的文明坐標點,不僅展示外在的“美”,更深入闡釋其背后的制度、思想、技藝與世界貢獻。
顯然,短小精悍的形態,讓文物敘事轉變為可隨身攜帶的文化記憶。當國寶能夠在地鐵上、午休時被細細品味,文化傳承便真正從博物館的莊嚴空間滲透進日常生活的毛細血管,高質量的文化滋養能夠隨時隨地發生,實現了“曲高”而“和眾”的傳播效果。
全媒傳播,從“館舍天地”走向“生活場景”
文化節目成功與否,離不開其前瞻性的全媒體傳播策略;而全媒體傳播矩陣的構建,則進一步消解了文化資源的時空壁壘。
《國寶時刻》首批50部作品將于2025年11月1日起在全國省級衛視及所屬新媒體客戶端賬號矩陣,“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央視頻、中國視聽、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芒果TV、嗶哩嗶哩、抖音、快手、小紅書、得到等網絡視聽平臺播出,形成了“大小屏聯動、全終端覆蓋”的立體化傳播網絡。
全媒體傳播策略的核心目的,是讓文化遺產徹底擺脫物理空間的束縛,從專業的“館舍天地”主動融入百姓的“生活場景”,不僅擴大了傳播范圍,更重構了文化參與的民主性。
![]()
無論是通過電視大屏的家庭集體觀賞,還是通過網絡視聽平臺的互動傳播,節目讓文化遺產從特定機構的專屬藏品轉變為全民共享的精神財富,讓每一個普通人都能平等地站在國寶面前,與之進行跨越千年的對話,這極大地拓展了文化惠民的廣度,使共享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成為現實,有效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民普及與認同。
應當講,《國寶時刻》工程的出現,反映了當下文博領域與科技融合的新趨勢。近年來,從實體展覽到數字展陳,從傳統講解到沉浸式體驗,文物與公眾的互動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
文物真正的生命力,不在于被仰望,而在于被理解;不在于被封存,而在于被傳承。當超高清鏡頭下的文物細節能夠引發觀眾對中華文明起源的思考,當沉浸式音效能夠喚起對歷史場景的想象,技術便成為了新時期文藝創新的重要動能。
《國寶時刻》恰如一座溝通古今的橋梁,讓那些曾經深藏于博物館的文物,不僅“活”了起來,更開始“走”了出來,走進尋常百姓家,在當代生活的土壤中續寫新的故事。這道照進歷史深處的光,照亮的不僅是過去的輝煌,更是未來文化自信的道路。
當百集作品全部完成時,它們將共同構成一部動態的、生長的中華文明基因庫,在每一個“國寶時刻”中,激活我們血脈中的文化記憶,重塑一個古老文明面向未來的姿態。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