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超級大國頂級海軍智庫的研究成果,預計一種全新的、排水噸位高達20到25萬噸級的核動力遠洋補給基地艦,已經完成了框架設計!那么為何叫做基地,不直接叫遠洋補給艦呢?本質上就在于這種超級平臺噸位與體量都是前所未有。25萬噸的滿排體量,基本上是當前全球現役最大補給艦的5到6倍;而且其綜合功能,更是當前的所有傳統補給艦都不具備的。因此一旦成型,更像是一座由雙堆核動力驅動的海上城市,而不再單純是一艘油料與傳統補給品的海上加注船而已!那么為何要建造如此大噸位的遠洋補給基地?主要因素很簡單,那就是當今早就不是殖民爭霸的時代,想在海外獲得傳統的殖民地與所謂長期租借地,已經難上加難;而且即使是表面友好的國家,在關鍵時刻,也會因為租借地問題,
![]()
存在坐地起價的可能性,類似南美大豆。因此仍然指望他人他國的所謂善意,還不如自己動手,在全球都能豐衣足食!其次是現代主戰武器的有效射程越來越遠,很多反艦兼職攻陸的高超音速武器的實際射程已經動輒三五千公里,導致1到2個小時就打遍全球,更是以后頂級超強的日常操作。那么所有的固定不動的傳統沿海補給基地,基本上都是毫無戰時生存概率的活靶子。在大戰期間,都會瞬間失去其關鍵的海外補給功能。此時反倒是可全球到達、環球性伴隨主力打擊艦隊隨時大范圍機動的海上綜合補給基地,具備更強的戰時生存能力,可以隨時提供更完善的綜合后勤保障服務。之所以設計到25萬噸的巨大噸位,主要在于仍然可以自行通過最關鍵的蘇伊士運河。畢竟當今的運河可以順利通過滿載,
![]()
25萬噸的巨型集裝箱班輪。實際上如果非必要,這種巨型核動力基地,完全沒有必要強行進入地中海這種狹窄的戰略澡盆。直接繞過好望角反倒更不會受到外界的束縛與干擾。其在基本設計上,具備2臺超級船用核堆。單堆熱功率1000兆瓦,2臺就是2000兆瓦。設計階段仍然用壓水堆。如果10年內可控核聚變可以商業化運行,那么就上馬雙熱核堆。雙熱核堆的體積重量,加起來還不如1臺傳統壓水堆,因此屬于功率巨大、輕便好用,綜合輻射又大大降低的理想類型。2000兆瓦的輸出相當于一個中型陸地核電站;服役期間基本等于有無盡的電力提供。可以提供全球最大的漂浮冷庫,全球最強的海水淡化能力;甚至可以直接與作戰艦艇實現微波電力并聯,甚至其本身直接裝備超大功率的定向能武器!
![]()
25萬噸巨大體量,可以一次性攜帶15萬噸各種油料,1萬噸的各型彈藥,至少4萬噸的干貨,至于淡化海水可以日產3000噸以上。其內部的高效人工光照無土蔬菜生產艙,可以為至少3萬人提供全年不斷的新鮮蔬菜供應,徹底解決遠海長期部署期間最關鍵的艦員新鮮維生素補充問題。能為同時行動的至少5個巨型航母打擊群,提供不低于4萬海里的全程戰斗補給。也就是一次性滿載離岸,可以2年之內都無需靠岸。因為體量巨大,還可以設置船尾的維修船塢艙,可以為2萬噸以下的主戰艦艇,包括所有核潛艇,隨時提供全面的戰損維修。船體上層還有航空維修站,可快速修復所有主力艦載機。而美軍高層也非常喜歡這種海上超級基地的全新設計,看中其強大的現實功能。只可惜超級大國本土,
![]()
日益拉胯的造船工業本身,早就失去了建造15萬噸以上大型船舶的能力。因此只能干瞪眼的同時表達自身的羨慕與嫉妒。在很大程度上,先建造2到4艘這種25萬級的超級海上補給基地艦的概率,遠遠大于一次性建造4艘20萬噸級核動力正規航空平臺的可能性。本身這也是戰略性小步快跑的一部分。只是這所謂的一小步,對手未來1000年都追不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