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萬跟我說,她覺得人生無望,甚至不想活了,每天都覺得心口堵得慌。這讓我很詫異,因為小萬一直是一個可以給別人滿滿力量的人,朋友口中的“開心果”,工作伙伴心里的“能量加油站”。遇到什么事情,她都微微一笑,拿捏!就算搞不定,也沒關系,慢慢來嘛!怎么可能對人生沒有希望呢?
![]()
小萬說,不知道怎么了,情緒襲來,自己根本控制不住了。我問她,那工作、孩子怎么辦?小萬說,也還和平常一樣。只是晚上失眠更多,氣色不好、狀態不好,不說可能看不出來,但內心很煎熬。
01 或許我們都在渡劫
小萬是三胎媽媽,三個孩子都是男孩。老公開了個小吃鋪,跟婆婆一起忙活店里。小萬的媽媽來幫忙帶娃,她自己在一家外企上班,工作挺悠閑,每天朝九晚五,周末還休息,能幫著媽媽一起帶孩子。
我問小萬是因為工作遇到困難了嗎?小萬說,也不是,只是覺得,自己好像提不起勁兒了,不管是工作還是孩子。
![]()
說真的,我特別能共情她的感受,因為我也有過這樣的時光,持續了三個月。當時就是覺得,每天行尸走肉一樣,狀態特別不好。
可想想看,我們每個人都不都是在渡劫嗎?渡人渡己,再慢慢度過余生。有時候想不開,或許只是因為,有些不愿意承認的錯誤,無法修復地失去,而這些,其實都是生命本真的模樣啊!
![]()
小萬說,可能就是這樣,我一直逼著自己做個完美媽媽,結果呢,孩子的學習成績一旦有波動,我就會很緊張,總覺得,是自己付出得不夠,對孩子輔導不夠用心,總之大部分都是我的問題。
小萬的自責和對孩子的過度負責,其實也是她情緒淤堵的根本原因。我問小萬,真的有那么重要嗎?她說,你身上有那么多角色,哪個又不重要呢?
02 別相信任何人的指責
小萬跟我提起一件事兒,她說和老公聊起三個孩子的事情,老公忽然說了一句:“這就是你教育的孩子”。
因為這句話,小萬和老公起了爭執,她覺得孩子不是自己的,憑什么你就可以不管孩子,有了事情來指責我?那你自己怎么不教育?老公的說法是,他忙店里根本沒時間,再說了,教育孩子不是媽媽應該做的嗎?
小萬說,這件事或許是個導火索,之后她就總會自責,自己怎么沒帶好孩子?明明工作也沒那么忙?再加上生理期的干擾,一下子讓小萬的情緒跌入谷底。
作為全職二胎媽媽,我很能對小萬的話產生共情。因為,娃爹也跟我說過這樣的話,當時我也很自責。
后來想清楚了,其實,沒有任何人可以指責自己,除了你自己。
就像《傷口愈合中》作者寫的那樣“我不自責這樣的自己。我只能朝著眼前可見的道路,真實所指的道路走下去。”
![]()
當我看到這句話,忽然覺得,好像有一束光照亮了我。我把這句話,一字一句讀給小萬聽,她哭了。
我們都會有這樣的至暗時刻,學會和痛苦、悲傷相處,也不必相信任何人的指責。因為你要知道,痛苦只是暫時的,而生命是永恒的。
03 一本書帶來的治愈
12歲的韓江乘船出海,看見“成群鳳尾魚在船底閃爍游動,銀光點點如星河流轉,又在轉瞬間消失無蹤”。
多年后她在人生至暗時刻,提到了這段記憶,也才突然意識到:“人即便失去曾視為全部的東西,也可以活下去。”
![]()
我看到這段,感覺內心涌動了一股暖流,渾身也有了力量。是啊,我們有時候覺得,當下的困擾,已經要把自己擊垮了,其實并沒有那么嚴重。
《傷口愈合中》是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的一本短篇集,從整理到出版,用了十二年時間。用多個故事人物的命運,向讀者展示了傷口愈合的復雜過程,不是以往也不是掩蓋,而是和傷痛共處,并從中汲取力量。
![]()
看完這本書,我最深刻的感悟是:當我們學會接納自己的傷口,它才會真正地愈合。
就像文章開頭的小萬,先接納自己不是完美的人(不是完美媽媽也不是完美的員工更不是完美的妻子和女兒),也就不會讓自己陷入巨大的悲傷情緒中。
枕邊育兒寄語:
我一直覺得,生命的堅韌不在于從未有過傷口,而是在于,每一次撕裂后,還能帶著傷痕,憑借頑強的意志和再次平靜邁步的勇氣,繼續堅定地走下去,最終和自己和解,和世界和解。明天一定很美好,畢竟我還沒過過,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