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啟 程
2009 年 6 月中旬,由總參軍訓部統籌安排,朱日和訓練基地、石家莊機械化步兵學院(以下簡稱 “石步院”)及總參 60 研究所共 18 人組成考察組,赴瑞士學習激光交戰系統。此次行程由石步院尚副院長擔任領隊,我任副領隊,石步院李澎同志負責對內對外的聯絡協調,趙彩平同志擔任隨隊翻譯,團隊分工明確,為學習考察奠定了組織基礎。
抵達瑞士后,我們入住于蘇黎世郊外道切漢德(Doltscnihalde)49 號。此次學習的接待方為 FEMSWISS 公司,是一家專注于軍隊激光模擬訓練器材研發與生產的私營企業,具備深厚的技術積累、行業經驗和軍隊背景。
在完成為期一周的激光模擬器材學習與技術交流后,FEMSWISS 公司特別安排我們前往瑞士國家訓練中心進行實地觀摩。為確保此次參觀能更高效、更深入地了解瑞軍訓練體系,參觀前一天,公司還專門為我們開展了瑞軍訓練情況專題介紹,內容涵蓋訓練組織模式、場地設置、軍隊標圖等內容。
![]()
![]()
據介紹,瑞士軍隊的演習組織以 “計劃性” 為主:導演部通過信息系統在訓練地圖中精準設置炮火覆蓋區、雷場、化學污染區等各類戰術訓練區域;當參演實兵或實裝進入預設區域時,訓練控制中心會實時將區域性質(如 “化學染毒區、火力覆蓋區”)推送至相關目標終端,以此提示參演人員及時做出防護動作或調整戰術部署,確保訓練場景的真實性與戰術反應的針對性。
瑞軍在演習組織中非常重視戰場煙火效果的顯示 ,一般重要的演習會專門聘請專業電影場景效果師參與戰場環境的設計和搭建,通過高度還原的聲光煙效果,營造更貼近實戰的訓練氛圍。瑞軍對訓練環境的定義也與我們不一樣,他們的核心公式可概括為:訓練環境 = 地形基礎 + 信息化模擬環境 + 信息化目標設置 + 場景特效(聲、光、煙) ,這一理念充分體現了 “實戰化” 與 “信息化” 融合的訓練導向。
可能是訓練職業本能的驅使,從一開始聽說要去瑞士國家訓練中心實地觀摩,我就特別期待,總想著能看到些與我軍不一樣的東西。結果這趟行程還真沒讓我失望 —— 在城市作戰訓練的現場,我近距離看著他們的激光交戰系統怎么運作,每一步流程都看得明明白白,更琢磨透了激光模擬交戰到底怎么跟戰術訓練結合到一塊兒,那種 “原來還能這么設計” 的頓悟感,到現在還記得清清楚楚。
![]()
![]()
二、初 探
6 月 17 日,這一天是陰天,預報有陣雨,我們十一點半從駐地出發,驅車兩個半小時,到了阿爾卑斯山谷深處的國家訓練中心。眼前這地方四面被山圈著,中間的谷地看著長寬都不到 1000 米,全被密密麻麻的植被蓋得嚴實,要不是門口站著個穿軍裝的哨兵,說它是生態保護區我都信。
踏入基地,我們首先被引導至訓練控制中心。房間面積不大,僅約100平方米,墻面涂著柔和的乳白色,地面擺放著幾張深綠色的軍用標準桌椅,墻上空無一物。正面墻上懸掛著三張投影幕,幕下方呈U字形排列著一圈電腦。接待我們的是訓練控制中心的上校主任,他頭頂略顯斑禿,兩鬢斑白,看起來年近五十。他簡短地致了幾句歡迎詞,隨后便由中心的訓練部長為我們介紹情況。訓練部長身材高大,身高約1.8米,看起來三十出頭,他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向我們闡述了瑞士陸軍對現代戰爭的看法。
![]()
訓練部長首先提到:“1950年,瑞士的城市化率僅為20%,到1988年便已超過50%,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75%。”這組數據讓我心中一震,它徹底打破了我對軍事訓練的舊有認知。他接著解釋道,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大規模集團作戰的機會越來越少,而營連級的小規模戰術行動則日益頻繁。“你看,宗教矛盾、人口流動、社會沖突等問題,都使得城市環境變得愈發復雜,未來的戰場無疑也將如此。”
他指著屏幕上的示意圖,手指在標注“居民區”的地方輕輕一點,指出,總不能為了訓練城市作戰就真的去拆毀真實的房屋,因此必須尋找模擬訓練的方法。
他繼續介紹,瑞士實行的是獨特的義務兵役制與民兵制相結合的兵役制度。新兵首次需接受17至21周的軍事基礎訓練,基礎訓練結束后,民兵需在之后的幾年內,每年參加為期三周的復訓,直至50周歲,以保持軍事技能和戰備能力。
這個訓練機構隸屬于瑞士陸軍總部,級別與旅相當。目前機構僅有60人,但計劃在未來擴充至90人。雖然人員不多,但承擔的訓練任務卻一點也不少,主要負責民兵的復訓。
最讓我欽佩的是,預備役民兵僅來訓練3周,他們卻能通過精心設計的訓練課程,讓這些士兵迅速形成戰斗力。中校特別強調:“我們不追求那些花哨的技術,關鍵是要彌補民兵們掌握新舊武器之間的差距,用最少的投入辦最多的事。”這句話我深表認同,這才是訓練應有的務實態度。
![]()
![]()
三、觀 摩
跟著他們穿過輕重武器綜合訓練場,前面突然出現一片模擬街區 —— 有銀行、旅館、超市、學校、醫院、居民樓,還有火車站臺,都是按實際尺寸 1:1 建的。銀行的招牌是藍色的,寫著‘瑞士聯合銀行’的模擬字樣,居民樓的窗戶是白色的框架,還掛著幾盆假的盆栽,地面是水泥的,跟真的小區路面一樣,路邊還擺著模擬的垃圾桶和路燈。這些建筑的外墻上全是激光接收器、揚聲器,還有發煙裝置,看著有點像科幻電影里的東西。
趙彩平看到 “超市” 的招牌時,小聲跟我解釋:“瑞士的超市大多是這種紅白配色的招牌,他們連這個細節都還原了,難怪訓練氛圍這么真實。” 李澎則掏出手機,對著墻上的激光接收器拍照,還特意拉近鏡頭拍了接口處的細節 —— 他說回去后要跟研究所的同事分享,看看能不能借鑒到我軍的裝備改造中。
隨即,演示在莊重肅穆的氛圍中正式啟動!演示分隊約一個連的規模,他們身著激光交戰單兵戰術裝具,攜裝規范齊整,盡顯職業化素養。依次展開的五個城市作戰訓練課目,動作精準干練、戰術銜接緊湊,既貼合瑞士城市建筑密集的地域特點,又展現了現代民兵部隊在城市復雜環境下的協同作戰與快速反應能力,讓在場觀摩的我們深切感受到這支“全民皆兵”力量的硬核實戰功底與獨特風采!
![]()
![]()
首先看的是輕機槍對民房射擊。一個年輕士兵端著輕機槍,半蹲著,左手扶著槍身,右手扣扳機,一扣扳機,空包彈 “噠噠噠” 的脆響就傳過來了,士兵射擊時身體稍微往后晃了晃,窗戶上的激光接收器閃了一下紅色的燈,還發出‘嘀’的一聲,與此同時,遠處一棟房子的窗戶里突然冒出個軍官。我正納悶呢,站在身后的中校就解釋:“激光束已經穿過玻璃命中了。” 哦,原來真正起作用的是看不見的激光,這設計也太巧了!李澎在一旁趕緊記錄:“輕機槍射擊 —— 激光接收器聯動指示燈,命中反饋及時”,生怕漏了關鍵信息。
然后是反坦克武器演示,比剛才更讓人緊張。那武器大概 1.2 米長,黑色的外殼,上面有個小的瞄準鏡,發射的時候沒多大火光,但有股淡淡的白煙冒出來,濃度不高,能看清彈著點。20 多米外,模擬器一發射,“嗖嗖” 的聲音剛落,對面的墻就冒起了白煙,是從墻體中間偏下的位置冒出來的,煙是白色的,慢慢往上飄。
緊接著,兩個軍官從窗戶里跳了出來,中校解說到:“他們兩人1 人被擊中,1 人躲得好安然無事。那個沒被命中的士兵,始終彎腰貼著墻根移動,每跑幾步就會停頓一下,借著墻角的掩護觀察室外情況,確認安全后再繼續前進 —— 使我覺得,他這樣靈活調整動作、見機行事的樣子,一下子就把城市作戰的特點演活了 —— 在城里打仗,你永遠不知道敵人會從哪兒冒出來,也得隨時跟著情況變招,這種說不準、得靈活應對的感覺,被他表現得特別真實。
第三個演習課目是反坦克導彈打坦克。坦克用吉普車模擬,吉普車是軍綠色的,車身上印著白色的編號,坦克模擬器裝在吉普車的車頂上,是個灰色的盒子。大約在300米處,一個士兵扛著反坦克導彈發射器,瞄著“坦克”射擊,隨著一聲“嘭”的聲音,吉普車頂上冒出了橘黃色的煙,持續時間較長,約有 3 分鐘。
我注視著前方,隨著微風輕輕吹過,煙的濃度一點點變淺,飄過來的味道還有一點淡淡的茉莉花味。李澎靠過來,壓低聲音跟我說:“這煙成分看著挺安全,效果也好,以后咱們訓練時若搞聲光煙,應向他們學習。”
![]()
第四個課目是間瞄武器落彈效果演示,場面一下緊張起來。突然 “轟隆” 一聲巨響,前方模擬建筑像是被炮彈打中了,濃白的煙柱瞬間從窗口噴涌而出,裹挾著細碎的煙塵往上竄,一下就裹住了建筑的大半輪廓。我下意識屏住呼吸,眼睛盯著那片白煙,連眨都忘了眨。沒等震感從腳底散去,第二波 “炮火” 又至,旁邊吉普車 “騰” 地冒起黃煙。這時中校才開口:“剛才第一發沒打準指揮車,又補了一發,這第二炮才命中。” 我時我才明白, 他們著眼實戰,連 “二次打擊” 的細節都考慮到了,真是太到位了。
最后一個科目是模擬炮火感官體驗。中校帶我們進 了一間50 平米的模擬超市,貨架上的面包、硬紙板牛奶盒,和國內小區超市沒兩樣。我剛跟同事嘀咕 “能有啥體驗”,下一秒就被 “打臉”。
屋頂突然 “轟” 地炸響,震得耳朵嗡嗡鳴,我本能地忙扶住身旁的同事才沒晃倒。貨架帶著模型 “噼里啪啦” 猛晃,像要砸下來,門窗 “哐當” 扇動的聲響直鉆心里。中校剛開口解說完“這是間瞄武器炮彈打在房頂上了。”,燈 “啪” 地全滅,帶蘋果香的白煙瞬間裹住黑暗,連身邊人都看不見。
“這是模擬感官混亂。” 煙霧里傳來中校的聲音。我僵在原地,心臟狂跳,腳下似在晃,灼熱感裹著煙撲來。直到這時才懂,炮火模擬把戰場的震、響、黑、熱全揉進來,那種攥緊手心的緊張,根本沒法忘。
![]()
![]()
四、返 程
往回走的時候天已經擦黑了,車廂里靜得很。白天跑了一整天,腿都有點抬不動,我往椅背上一靠想瞇會兒,結果一點困意都沒有 —— 訓練場上的畫面反倒特別清楚,散開的白煙、飄著的黃霧,還有那些看不見卻能想到的激光束,一個勁兒在眼前晃。李澎坐我旁邊,正對著手機里的照片寫筆記,時不時抬頭跟我嘮兩句:“你說咱們朱日和要是建模擬街區,能不能也弄個‘超市感官體驗區’?剛才在里面那種黑暗和煙霧的感覺,對士兵的心理訓練太有用了。”
正是這場參觀,讓瑞士同行的一句話扎進了我心里。他們沒說什么大道理,就用最實在的話點透了:最高水平的訓練,從來不是把戰爭的殘酷搬過來,而是和平的時候,就把戰場上能遇上的復雜情況,全想到、練到極致。
這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朱日和基地 —— 那時候我們也在建訓練基礎設施,已經建了幾處簡易的模擬陣地,但像這么完整的模擬城市街區還沒有。我覺得,我們真正該學的,不是人家的建筑怎么建,而是那種把城市化率數據變成訓練指標,把社會矛盾當成戰術設計一部分的系統思維。
2009年,那時候國內的城市化率不到47%,城市作戰的研究也才剛剛起步,怎么建一個既有中國特色,又能對接實戰的城市作戰訓練體系,是所有搞軍事訓練的人早晚都得回答的問題。
![]()
![]()
后來我回到朱日和,經常跟同事們聊起這次參觀的事兒,我們在規劃信息化建設藍圖時,就想把“城市作戰”、“場景仿真”和“感官模擬”納入方案。經過“十二五”、“十三五”兩個五年的建設,城市作戰和場景仿真建設基本到位,感官模擬由于建設成本、訓練理念和技術實現等諸多因素,至今也未能達成。
現在再想起 2009 年的那趟瑞士之行,還是覺得收獲滿滿 —— 不光是學了技術,更重要的是打開了思路,知道了軍事訓練該怎么跟得上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