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路透社報道,荷蘭政府在9月底宣布接管中資控股的半導體制造商Nexperia(安世半導體,恩智浦前功率器件部門,現由中國聞泰科技控股),以“國家安全”為由行使國家干預權。
隨后,安世半導體臨時CEO斯特凡·提爾格(Stefan Tilger)于10月26日簽署文件,暫停向中國東莞工廠供應晶圓。這一決定不僅引發全球汽車芯片供應鏈震蕩,也使歐洲政治干預首次直接觸及中國制造體系。
歐洲接管風波
可能有人還不知道安世半導體的分量——它是全球車規級功率半導體龍頭,特斯拉、寶馬、大眾汽車的電動車芯片都靠它供貨。2018-2020年,聞泰科技分三輪收購,砸了超300億元才拿下它 100% 股權的電驅系統與智能控制模塊。
而荷蘭政府此次強行接管,使企業經營決策被納入國家安全管控范圍,出口與產能配置均需政府批準,可以說是一種“明搶”的行為。
與此同時,歐洲多家整車廠警告,一旦晶圓生產或出口受限,將造成車規級功率芯片短缺,可能在一個季度內波及整車交付。
根據歐洲汽車工業協會(ACEA)數據,安世半導體約占歐洲功率半導體市場的18%。一旦斷供持續超過4周,預計產能損失將超過2億顆芯片。
荷蘭政府此舉被視為歐盟“科技主權”戰略的延伸,但其副作用顯而易見:供應穩定性下降、生產成本上升、合作信任被削弱。汽車行業再次陷入“政策性芯荒”的風險漩渦。
排擠中國反受限
雖然荷蘭此舉明顯是為了把中國排擠出去。但事與愿違,當荷蘭方面切斷對東莞工廠的晶圓供應后,歐洲車企自身反而陷入恐慌性囤貨。要知道,安世半導體 70% 的產能早就轉移到中國東莞工廠,所以暫停向中國東莞工廠供應晶圓,叫苦不迭的首先是歐洲車企。
由于擔心安世半導體的生產與出口體系可能全面受限,大眾汽車、雷諾等車企緊急增加對安世半導體車規芯片的現貨采購量,部分訂單一度暴增三倍。
結果是,歐洲經銷環節出現異常拉貨潮,價格短期上漲近20%,同時,荷蘭本土晶圓廠卻因出口受限而庫存堆積成山。
據《金融時報》援引業內人士稱:“荷蘭政府一邊限制晶圓外流,一邊目睹倉庫滿載的晶圓無法封裝成成品——這是一場人為制造的供應錯配。”
分析認為,這場政策主導的接管行動,正在重演2021年全球“芯荒”的困局。歐洲產業鏈“去風險化”口號,反而加深了自身對外依賴的焦慮。
德國《商報》評論指出:“政治正在取代市場邏輯,制造業為此付出現實代價。”
美國是關鍵推手
雖然荷蘭政府在表述中強調此次接管是出于“國家安全”和“企業治理風險”,但多方跡象顯示——美國才是這場風暴背后的關鍵推手。
早在今年6月,美國國務院和商務部就曾多次與荷蘭政府磋商,明確表達對安世半導體母公司——中國聞泰科技掌控權的擔憂,理由是其可能“通過安世半導體獲得先進工藝的全球訪問渠道”。美國方面警告稱,若荷蘭不采取行動,美國可能對相關產品實施出口限制。
隨后,美方將聞泰科技及其關聯企業納入“出口管制觀察名單”,并通過外交渠道敦促荷蘭在歐盟框架內加強對中資科技資產的安全審查。
在美方持續施壓之下,荷蘭最終援引1952年《國家物資安全法》,以國家安全為由強制接管安世半導體。
這種模式與2023年美國主導的“阿斯麥光刻機出口限制”如出一轍:由美國提出安全訴求、歐洲執行管控措施、中國企業成為目標對象。
供應鏈自主化成為新戰場
從美國的AI芯片出口管制,到荷蘭的安世半導體接管,全球半導體競爭正在從技術轉向產業鏈控制權的博弈。
對歐洲而言,這次接管可能削弱其自身的產業獨立性;對中國而言,這是驗證供應鏈韌性與自主制造能力的現實考場;對全球整車廠而言,芯片安全已從成本議題上升為戰略議題。
據彭博新能源財經預測,到2027年全球車規芯片市場規模將達850億美元,而亞洲供應鏈的份額預計突破六成。隨著中國“車規半導體專項工程”推進,本土功率器件、MCU、IGBT模塊的國產化率有望在兩年內超過50%。
未來的競爭,不再是造車速度,而是芯片掌控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