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不久前熱播的綜藝節目《一飯封神》以坊間食神備受矚目。其中頗受上海觀眾關注,并最終進入決賽圈的“廚神”帥曉劍是作家沈嘉祿的老友。坊間傳奇,海派味道何以“封神”?故事要從北京西路的學廚歷程說起……
文丨沈嘉祿
“帥大廚”的“封神之路”

![]()
▲帥曉劍因騰訊視頻推出的
美食競技綜藝節目
《一飯封神》而登上C位
帥帥,帥曉劍,因為騰訊視頻推出的美食競技綜藝節目《一飯封神》而登上C位,他開在長樂路上的帥帥精致家常菜館也因此火爆,沒預訂根本別想坐下來。一日朋友請客,就是提前一個月訂的包房。我跟帥帥熟,如果打電話給帥帥……也不一定,這家餐廳本身不大,不可能預留包房的,或者給我橫插一杠子的。
封神一事,娛樂人生,餐飲江湖水很深,帥帥一不小心封了神,前面跌跌撞撞的事情許多人大概不知道,今天我跟大家聊一聊。
帥帥的父母是上海去新疆的第一代知青,從小與弟弟在大自然的環境中野蠻生長,淘氣的糗事做了一籮筐,沒少挨母親的笤帚柄。1987年夏天,14歲的帥帥還在讀初三,第一次來到大上海探望祖父祖母,然后在南京路逛街、去大光明看電影、去王寶和吃蟹、去德大吃西菜,短短幾天就形成了許多放飛靈魂的念頭。等到假期結束,干脆賴在上海不走了。
![]()
▲上世紀90年代南京西路石門路口
父母只得四處托人給他找工作。小帥先去學裁縫,沒想到是左撇子,當時還沒有專門為左撇子設計的剪刀,于是就被師傅恭請出門。再去文廟做古錢幣買賣,賺了幾個小錢,接下來看到鋼材緊俏,也想玩一把心跳,但他這點本錢連入伙的資格也沒有。
最后靠叔叔幫助,去北京西路的黃樓酒家學廚藝。但廚房里一個蘿卜頂一個坑,沒他的位置,于是只能給師傅打下手,弄得一身油膩,手上全是泡。不過后來小帥還是從師傅那里偷學了幾道經典菜式,比如蠔油牛肉、西檸軟雞等,還學會了調汁水、油泡等烹飪方法。
![]()
▲十字路口 (工筆淡彩)高昭
1990年,在北京西路、近石門路的黃樓酒家,帥曉劍向粵菜大師姚炳輝(曾任廣州白云賓館廚師長)學到正宗粵菜廚藝
后來小帥又去漢口路上的京都酒家,他看到人手緊張,就跟老板提出愿意晚上加班,不要一分錢,老板當然樂意。小帥就通過這個機會給當灶的廣東師傅當助手,白案紅案抓住機會上一上。因為手腳勤快嘴巴甜,師傅們都喜歡他,關鍵時刻點撥幾下。小帥跟著夜班師傅干到次日凌晨4點回家,倒下才睡了幾個鐘頭,又被叫醒趕著上日班了。一個人干兩個人的活,那時候的小帥渾身是力氣,就像一個“打不死的小強”。
幾個月后小帥投奔長寧路上的萬家樂酒店,成為獨當一面的爐灶師傅,后來又轉到江浦路上的一家飯店,信心滿滿地把廚房承包下來,再招來幾個小兄弟,菜譜推陳出新,把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翅膀硬了,帥帥就滿世界放飛自己。1992年應邀去湖州海味館當廚師長,三年后重返魔都,出任天倫大酒樓總廚,1996年又北上出任北京海上明珠大酒樓行政總廚,將上海菜打進北京。1999年又去東北,出任哈爾濱小南國餐飲總監和總廚。東北人不是重口味嗎?愛吃酸菜氽白肉、小雞燉蘑菇、豬肉燉粉條、殺豬菜,哈爾濱又受俄羅斯文化影響,上海菜在那里能對當地人胃口嗎?帥大廚卻豪情滿懷地帶領一幫廚師北上,椒鹽大王蛇、雪菜溜大黃魚、蟹粉豆腐、蟹粉明蝦卷、蟹粉雞粒石榴球、紅燒咸蛋黃獅子頭,甚至油炸臭豆腐干和酒香草頭等上海風味使“東北銀”大為驚艷,口感為之一新,從中午11點半到下午3點鐘,飯店門口還有人在排隊。
![]()
▲《一飯封神》中帥曉劍出品的紅燒肉
![]()
▲帥曉劍研發的海派菜式:流黃熟醉蟹
半年后,哈爾濱小南國又開出第二家,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等地的飯店老板也來找帥大廚幫忙,于是他就從上海調了不少廚師過去救場子……
2008年北京辦起了奧運會,輾轉于天南海北的帥大廚又回到發展勢頭正猛的大上海,在黃浦江邊的諾萊仕游艇會擔任行政總廚。
在游艇會干了十多年,帥曉劍與廚師團隊一共開發了3800道菜,日常供應超過400道,客人在一年之內至少可以品嘗到十次不重復的筵席。
![]()
▲帥曉劍以特色食材木姜子制作的酸米油小黃魚
帥帥自負地對我說:“這十多年里,我除了在上海電視臺做節目,還在全國各地跑了八十多個城市,我將外省的風味和烹飪方式引進大上海,豐富了我們的菜譜。”
三年前,帥帥在長樂路上開了一家規模不大的餐廳,樓下散席,樓上散席加包房,裝潢簡單,門面的布置也不嚕嗦,有一只塑鋼的小白兔攀爬在磚墻上。這個形象一下子就被路人記住了。餐廳定位是家常菜,但前綴是“精致”。在許多人的印象里,家常菜就是媽媽的味道,沒必要過于精致,有啥吃啥,吃飽就好。帥帥認為要打破這樣的成見,在今天的消費場景里,家常菜是可以精致的。
精致體現的是廚藝,家常堅守的是味道。帥帥的成功就在于把握好了這兩個關鍵點。
![]()
我在帥帥的店里吃過幾次飯,還有兩次把電視臺的拍攝場景安排在那里,因為編導請我找一個“能體現上海風情的消費場景”。有一次冒著細雨來到帥帥的餐廳,兩個小時后節目拍好,天也放晴了,我的一把雨傘卻留在那里了。
作者介紹
沈嘉祿
原上海報業集團《新民周刊》編委、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市作家協會理事、小說創作委員會主任,著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集、文藝評論集三十余種。研究領域涉及上海城市史、市民生活史和中國飲食文化等。
![]()
![]()
編者按:
本欄目來源于1994年2月8日創刊的《靜安報》副刊《百樂門》。在微信平臺,“百樂門”將以全新形式向讀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換個角度閱讀靜安。投稿可發至 jinganbao2016@126.com。
作者:沈嘉祿
圖片:由作者提供,部分來源騰訊視頻《一飯封神》;《十字路口》高昭 繪
編輯:施丹妮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