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1:深圳婕熹卡總部部門負責人、央視記者●專家解讀●對話●對話1:杭州星圣婭醫療美容、央視記者●專家解讀

![]()
本文為《大美界》原創
作者 | 崔志強
11月2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報道了:資質亂象背后的醫美陷阱。
以下附央視報道文字
自2025年10月26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揭露了部分醫療美容機構通過高額返傭損害消費者利益的現象,當地有關部門已對涉事醫療機構展開調查。
在醫美行業中,所謂“渠道醫美”通常是指醫美機構通過中介、代理商等合作方引流獲客,并以支付高額渠道費用作為激勵。
這種合作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醫美機構快速獲取客戶,但其背后卻隱藏著諸多問題和隱患。
11月2日央視再出拳,進行了關于資質亂象的報道,點名了以下醫美機構:
深圳婕熹卡/熹悅薈醫療美容
武漢悅她醫療美
杭州星圣婭醫療美容
杭州盛熙醫療美容
此外,還報道了看臉主播在線看臉的現象,比如看臉主播張口就說黑眼圈打一次10萬元。
本文從央視記者與醫美機構從業人員對話、央視解讀、專家解讀三個板塊來解構資質亂象背后的醫美陷阱。
以下為央視對4家醫美機構的報道:
1
深圳婕熹卡/熹悅薈醫療美容:
最高客單價達1700萬
深圳婕熹卡總部部門負責人:我們一年的流水差不多一兩百個億。
![]()
比如說可以制定一個年度任務嘛,總部這邊讓一部分給你們,一般情況下多增5個點。
央視記者:55%
深圳婕熹卡總部部門負責人:我們買斷了這個NCGCF,就是細胞調控因子。它有28項專利。
因為這個項目除了我們做,別人不做。別人做不了。
●對話2:深圳婕熹卡渠道經理、央視記者
深圳婕熹卡渠道經理:我們公司分為四大項目,就是面部、私密、形體,包括小健康。我們全國有6000多名市場(人員)。
如果說是合作的情況下,正常我們是可以給到50%。
深圳婕熹卡渠道經理:(窈窕體康)這個大單,平均客單價在30萬到50萬元,復購率會比較長期,70%的復購率。
我們最高的一個客單價將近達到1700萬。
![]()
●對話3:深圳婕熹卡醫療美容管家、央視記者
央視記者:這些設計師也都有醫療證嗎?
深圳婕熹卡醫療美容管家:他們醫療證是沒有的,應該是沒有的醫療證,但是他們會有就是美學證,因為這些是我們這邊自己給他們出的所有的題,這些他們肯定會去研究這些問題的。
所以都是很專業的,這個可以放心。
●央視解說
記者在網絡上搜索信息時發現深圳婕熹卡醫療健康產業集團正在面向全國招募代理。
記者輾轉聯系到該機構渠道經理。
來到位于深圳深南大道的熹悅薈醫療美容門診,渠道經理表示,這里就是婕熹卡集團總部。
目前在全國27個省市已開設200多家分店。
在業務交談中,婕熹卡渠道經理表示,通常渠道中介的返傭比例普遍為50%,業績突出可達到55%。
為了給以渠道身份交流的記者更多的合作信心,渠道經理向記者展示了公司重點推介推廣的高端項目“窈窕體康”。
并表示集團買斷了NCGCF細胞調控因子的技術專利,項目復購率高達70%,在行業內具有獨特競爭力。
然而,記者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查詢發現,以NCGCF及細胞生長調控因子技術為關鍵詞。檢索到的專利均因未繳年費或在早期申請時被駁回而全部處于專利權終止的狀態。
這意味著這些專利早已進入公共領域。
所謂買斷專利的說法并無依據。
記者在深圳婕熹卡醫療健康產業集團總部調查時,追問到該機構的導購是否具備合法資質和專業能力。
對方稱機構里的人員都很專業。
但他們持有的卻是該企業自行印制的“美學證”。
法律專家指出,這類機構自行培訓的證書不具備法律效力。
專家1:北京大學競爭法研究中心主任肖江平
說是獨家買斷專利,而實際上這個專利呢,有的是這個專利權終止,有的呢是申請的時候就被駁回。
簡單來講不是有效專利,更不是獨家買斷專利。
這顯而易見是醫美機構對它所提供的服務做出了虛假的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
![]()
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9條,就構成虛假宣傳,是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
當然呢,這個如果構成廣告的,根據《廣告法》去認定,那就是虛假廣告。
專家2: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美容產業分會法律顧問李瑩
第一,培訓的主體必須是專業的院校,或者是國家允許的專業機構。
第二,不允許對零基礎的人進行培訓。
什么是零基礎?我們剛剛提到,沒有相關的醫學或者藥學背景(就是零基礎)。
醫院內部提供的證,以及其他沒有經過國家相關部門承認的機構頒發的證,都不是法定的證。
![]()
(如果連)真正法定上認可的學歷證書(都沒有),就不算是合格的持證人員。
2
武漢悅她醫療美容:
每個月5000萬-6000萬業績
武漢悅她醫療美容咨詢師:我們的私人管家,每一位都是那種長相好看的,因為第一印象很重要。
我們來這的多數顧客都是女性,她天性對異性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
你給她敷一下之后,她今天不光是花錢開心,她心里面都開心。
我們家(宜昌分店)每次約顧客都在七八十組以上,就是七八十個客人呀。
央視記者:那你這樣你一個月的流水得有多大?你想想,一個人最少消費3萬。
武漢悅她醫療美容咨詢師:超乎你的想象,我們每個月要做到5000萬到6000萬的業績
![]()
比如說生日呀,還有其他各方面,包括過來之后有消費的積分呀,包括用的餐、吃的水果,二星會員費8萬以上都是不一樣的,會有鮮花禮贈。
因為我們會有一個“習客”環節,我們會有V1、V2小姐姐進去給客戶摸底,放松客戶的戒備心理。
從摸底的過程中,就能知道客戶心里面是怎么想的。
之后我們的設計師大概清楚情況后,就會給客戶做一個相對應的全臉設計。
●央視解說
記者以渠道身份來到武漢悅她醫療美容門診,一進門就有幾位身著黑色襯衫的年輕男士來接待記者。
這與其他機構以女性工作人員為主的情況不同。
對此,這位咨詢師解釋說,是因為來這里的顧客以中年女性消費者居多。
在這家醫美機構的走廊上,記者看到了非常熱鬧的場面。
身穿黑襯衫的男管家,在無任何醫療防護的情況下,直接為消費者涂著白色麻藥。為下一步進行醫療美容做準備。
這位咨詢師表示,這樣的客流量在他們醫院幾乎是常態。
據這位咨詢師介紹,他們這里實行的是會員制。
一次性消費4萬元及以上可成為一星會員,消費達百萬以上為六星會員。
![]()
星級越高,消費者享受的附加服務就越好。
在武漢悅她醫療美容機構,記者當場看到,有一位消費者繳納了8萬元的會員費。
另一位消費者和記者交談中,突然壓低聲音提醒記者千萬不要充值成為會員。
武漢悅她咨詢師強調,一旦建立合作,悅她首先會教渠道中介如何摸清消費者的經濟實力。
當把客人帶到店里后,醫美咨詢師會再次對客人進行消費能力的摸底。
記者以渠道中介的身份接觸了10多家渠道醫美機構,竟沒有一家機構詢問過記者是否具備醫學背景或相關專業知識。
3
杭州星圣婭醫療美容:
渠道經理從工地轉到醫美行業
央視記者:那咨詢師專業的嗎?
杭州星圣婭醫療美容渠道經理:肯定專業的。
央視記者:他們是醫學背景嗎?
杭州星圣婭醫療美容渠道經理:不是醫學背景。
央視記者:那像你是學醫的嗎?
杭州星圣婭醫療美容渠道經理:我也不是學醫的。
我初中畢業。我十年前還是干工地的。從工地上轉變到(醫美行業)的。那時候工地上一天也就一兩百塊錢,最多三百塊錢。
![]()
我一起長大的發小,他也是慢慢做這些醫美醫院,從做渠道開始。
現在也都在杭州有房有車什么的,勞斯萊斯都買了。
做醫美里面,渠道是最賺錢的,因為利潤多。
●對話2:杭州盛熙醫療美容機構渠道經理、央視記者
央視記者:面診呀、做設計的,他們是醫學專業的不?
杭州盛熙醫療美容機構渠道經理:他們不是,就比較口才好。
4
看臉直播:
針對黑眼圈打一次10萬元
●對話1:看臉主播、消費者
看臉主播:(你)黑眼圈一直有嗎?
求美者:對,一直有,就是打過很多東西。
看臉主播:我就跟你講,這邊你要用那種有顏色的材料,膠原去蓋,多蓋幾次肯定蓋得住的。
這邊(項目)蠻貴的,像你這種額頭兩邊打個兩次的話,估計10萬到20萬。
一次估計要10萬塊錢,兩次估計就15萬到20萬左右。
![]()
看臉主播:有些熱心網友說,“哎,這不是以前開花店那個、做教練那個十一嗎?怎么來看臉了?”
其實我想說你們還不夠了解我。
我第一份工作,我是給別人開門關門的門童,給別人發毛巾的前臺。
![]()
●央視解說
記者在網絡平臺上以“醫美咨詢師培訓”為關鍵詞進行了檢索,頁面顯示有多家機構開設了“醫美咨詢師速成”等相關課程。
聲稱可通過短期培訓幫助“醫美小白”快速進入醫美行業。
記者看到一個名為“夕語咨詢”的賬號,正在網上售賣醫美咨詢師資料,宣稱可以幫助醫美小白“30天進階銷冠,月入10萬”。
![]()
資料中介紹了光電儀器、注射材料專業知識培訓、美學設計、咨詢面診技巧等內容。
相關數據顯示,夕語咨詢的店鋪共賣出1245件商品。
記者進一步深入調查發現,在網絡上存在大量“看臉主播”、“醫美網紅”等。
也在從事著醫療美容診療咨詢、就醫引導服務,以及發布醫療美容方面的科普知識等服務。
然而,一位給消費者建議的看臉主播,曾經被網友認出,原來是一名花店老板。
早在2023年5月,市場監管總局、公安部、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1個部門就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行業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
嚴禁無相應醫師資質或者醫學藥學知識的人員,在線上線下從事醫療美容診療咨詢、就醫引導服務,或利用互聯網發布醫療美容知識科普等涉醫療領域專業信息內容。
專家認為,醫療美容是一種消費醫療行為,它滿足的是消費者為提升生活品質、改善外觀而產生的需求。
醫美作為消費醫療,其亂象屢禁不止的原因在于當前缺乏一套真正適用于消費醫療領域的專屬法規體系。
醫療美容作為新興消費領域,理應以技術與安全為核心,而不應以高額返傭和逐利為導向。
針對渠道醫美亂象,應加快建立醫美中介備案制度和資質審核機制,杜絕無證人員進入診療環節。
同時,推動醫美收費與服務全過程信息公開,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
監管部門也應加大執法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對虛假宣傳、過度醫療、隱性返傭等行為實施嚴懲。
唯有如此,醫美行業才能真正回歸醫療本質,讓“變美”變得安心、安全、可控。
相比通過規范診療、提升服務來贏得消費者長期信任,不少渠道型醫美機構選擇以擠壓質量換取短期收益。
渠道醫美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為醫美機構帶來了客源和利潤,但其背后的利益鏈條和操作亂象卻影響著醫美行業的健康發展。
針對醫美行業存在的問題,專家建議可采用“掛牌亮證”的方法,快速有效核實線上線下從事醫美咨詢與美學設計服務、就醫引導服務的人員,以及利用互聯網發布醫美相關信息的看臉主播、醫美網紅等,是否符合《指導意見》的資質要求。
專家1: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美容產業分會法律顧問 李瑩
它是一個連鎖反應,侵害的不光是同行業從業者、消費者,還有國家利益、稅收利益等等。
如何規范醫美行業的健康發展?
我認為要從四個方面入手:
第一,從事醫美行業的機構要合法合規,依法設立。
第二,所有從業人員要完全符合法律規定。
第三,服務提供過程中的流程要合法。
第四,交付的所有產品和服務要合法。
專家2:市場監管局發展研究中心美業和大健康專委會副秘書長李祥菊
《指導意見》為醫美行業立下了非常明確的規矩。
它首先明確了一點,醫美服務就是醫療活動。
基于這個前提,它嚴禁(無)相應醫師資質或者醫學藥學知識的人員從事咨詢工作。
那么具體怎么理解“相應”呢?
它包含兩個層面:
第一是入門資質,從業者必須擁有國家認可的醫學類學歷教育背景,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是崗位能力,要具備與美容醫學相關的專業知識,以及咨詢崗位所必須的具體技能。
這一亂象持續存在,根源在于職業標準缺失與監管依據不足。
![]()
一方面,醫美咨詢師未被納入國家職業目錄,導致從業人員資質無法定標準,培訓認證市場一片混亂。
另一方面,監管部門和執法機構在查處無資質咨詢行為時,也因缺乏針對性、明確的法律標尺而面臨困難。
正是這種標準缺失、監管乏力的現狀,為資質亂象提供了生存空間。
針對11部委《指導意見》中統稱的三類醫療美容導購人員,首先要具有醫學類學歷教育證書,解決“入門”問題,確保具備國家認可的醫學藥學教育背景。
建議推出“美容醫學專業培訓證書”,解決“入行”問題,完成美容醫學專業的深化培訓。
建議推出“醫美咨詢師規范化培訓證書”,解決“入崗”問題。
同時建議推出全國聯網電子檔案,實現資質可查、能力可溯、身份可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