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今企業依靠數字化手段進行精細管理的時代,我們不禁會問:在沒有這些量化工具的中國古代,歷代王朝是依靠什么,來管理這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的“超級公司”的呢?其奧秘并非源于某種單一的管理術,而是基于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孕育出的異常豐富而獨具特色的國家治理思想。
中國古代國家治理思想歷經數千年融合和積淀,呈現為儒、法、道相輔相成的三合結構,形成以建構“大一統”天道秩序為目標、以“德治”為核心、以“禮法互補”為手段的獨特體系。作為中華文明千錘百煉的文化遺產,其核心價值將歷久彌新。
大一統秩序與大同理想。作為一個名詞,“大一統”是對戰國中期以后形成的天人合一的整體論宇宙觀的描述。其強調的不僅是政治、文化、制度的統一,而且還有包括人類在內的“萬物的統一”。可以說,“大一統”是中國人關于世界的性質和意義的理念、關于人世間秩序的想象、關于族群自我價值的認定,表達著以“統一的和諧”為訴求的民族性認知偏好和情感傾向。
天人一體的和諧理念。在中國古代思想家眼里,宇宙萬物自然而然地呈現為一種大和諧狀態。如果用一個字來表達中華文明的精神特征的話,那么這個字就是“和”。在古人看來,“和”即是對天道內在節奏和韻律的自覺歸依與順應,也是對自然本身的差異和秩序的主動接受與包容。這種和諧觀強調人與萬物的緊密聯系,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有機共存,為社會生活賦予一種扎根于自然的恒常性和穩定性,使人倫秩序成為不須論證的“天經地義”。其在宇宙論層面上以一種超越的方式消弭了不同社會階層間的對立和沖突,對于中華文明的維系與融鑄,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民為本”的德(仁)政觀。“民本思想”以“仁政”或“德政”為目標,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中國式人文主義最亮眼的表現。“民本思想”強調溫情政治,關注民眾疾苦,在歷史上發揮了制約絕對君權、保護社會大眾基本生存權的作用,成為歷代有作為的專制帝王維護其統治的重要方法。
德刑互補、禮法并重的中庸之道。經過諸子百家的競爭與融合,中國傳統治理思想最終達成基本共識:“德刑互補,禮法并重”。其核心是將道德教化與刑事處罰、禮儀約束與法律強制相結合,形成陰陽相生、剛柔并濟的治理體系。漢代“春秋決獄”以儒家經義補充法律規定,唐代《唐律疏議》將禮教規范直接轉為刑法律條,就是這種治理思想的制度體現。這是一條“從容中道”的技術路線,既發揮制度剛性,又訴諸人的自覺;既依托自然律則,又借助文化認同,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簡易的可操作性,尤其是鄉規族約之類微觀制度,常以“禮”為內核自行運作,可以在無需國家深度介入的情況下以較低的成本維持基層治理,與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正相適配。這是一種充分體現中國智慧的國家治理思想,既避免法家“一軌于法”的嚴苛和暴戾,又避免道家“小國寡民”的枯寂與無為,其合理成分如對家庭倫理和社會和諧的重視,可轉化為現代治理的文化資源。
天人合一的總體論世界觀、系統的思維模式、深刻的人性洞察力、清明而遼闊的歷史感、知行合一的認識論等,使中國傳統國家治理思想無論在價值建構、制度設計、政策實操還是危機應對等方面,都形成極具特色的“中國智慧”。
◎本文原載于《人民論壇》(作者:李憲堂),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圖片由豆包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