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淬帆走了,王晶發(fā)了一篇悼文。字?jǐn)?shù)不少,情緒復(fù)雜,有懷念,有唏噓,甚至還有點“我早就看透你”的意味。
最扎眼的一句是:他“欺善怕惡”,脾氣火爆,愛罵人,可能和單身、孤獨有關(guān)。這話一出,網(wǎng)友炸鍋,人剛走,你就給人蓋棺定論,這到底是悼念,還是借著緬懷的名義,把舊賬翻個底朝天?
![]()
當(dāng)然,王晶也說了好話。說馮淬帆是“緊哥”,說他的作品不會被遺忘,說許紹雄、吳孟達(dá)、馮淬帆這些老搭檔都走了,港片時代真的落幕了。
可這些溫情,被那句“欺善怕惡”沖得七零八落。畢竟,死者為大,哪怕生前有恩怨,也不該在對方閉眼后,用一句話概括他的一生。
![]()
更值得玩味的是時間點。2023年,馮淬帆公開批評王晶,說拍喜劇是“一生恥辱”,王晶當(dāng)場回懟,說他“有被迫害妄想癥”。
兩人鬧得難看,關(guān)系破裂。
如今馮淬帆一走,王晶立馬發(fā)文,既不提當(dāng)年罵戰(zhàn),也不認(rèn)錯,反而以“知情人”身份分析起對方性格缺陷,怕江湖人、對熟人兇、脾氣孤僻,還暗示這一切都因“單身太久”。
![]()
這操作,太像一場精心設(shè)計的“死后清算”。
你說是釋懷吧,語氣里帶著居高臨下的理解;你說是真情流露吧,又處處透著“我比你清醒”的優(yōu)越感。
一個導(dǎo)演,在演員尸骨未寒時,不去反思自己拍了多少爛片讓人后悔,不去檢討商業(yè)喜劇對演員的消耗,反倒指責(zé)對方性格有問題,這算哪門子情分?
![]()
不可否認(rèn),馮淬帆晚年確實矛盾。
他靠“犀牛皮”成名,卻恨這個角色入骨,覺得被定型、被矮化。他渴望轉(zhuǎn)型,想拍嚴(yán)肅戲,可市場只記得他會搞笑。
![]()
這種痛苦,外人未必懂,但作為合作多年的老搭檔,王晶真的不懂嗎?
如果懂,為何在他生前不幫一把,偏等他死后才說“他想拍遺作”?如果不懂,又憑什么斷言他的暴躁源于孤獨?
再說“欺善怕惡”。王晶舉了個例子:飯局遇江湖人敬酒,馮淬帆嚇得起身就走。這能說明什么?是膽小?還是懂得避險?
![]()
在一個魚龍混雜的娛樂圈,曾與黑道有過交集的導(dǎo)演不在少數(shù),馮淬帆選擇遠(yuǎn)離,難道不是一種自我保護?反倒是那些“敢叫板”的,往往下場更慘。王晶用這一幕定義他人格,未免太輕率。
至于“單身導(dǎo)致脾氣差”,更是典型的歸因謬誤。一個人不婚,原因千千萬:事業(yè)為重、情感受挫、自由慣了……
![]()
怎能簡單歸結(jié)為“沒人管所以變壞”?
汪明荃曾說馮淬帆“單身更自由”,這是尊重;王晶說“沒人勸他所以鉆牛角尖”,這是憐憫,甚至是貶低。自由和孤僻,一字之差,態(tài)度天壤之別。
![]()
港片黃金時代的確過去了。洪金寶老了,周潤發(fā)退了,吳孟達(dá)走了,馮淬帆也走了。他們曾用笑聲填滿影院,用市井智慧打動觀眾。
可當(dāng)他們老去、病重、離世時,我們看到的不該只是“經(jīng)典永存”的口號,而應(yīng)是他們作為“人”的真實困境,被定型的痛苦、晚年的孤獨、對尊嚴(yán)的渴求。
![]()
王晶的悼文,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娛樂圈的冷暖。
生前互撕,死后體面,恩怨隨風(fēng),流量長存。一句“緊哥,一路走好”,聽著親切,卻掩不住那份遲來的、帶著評判的“原諒”。
馮淬帆若泉下有知,不知會不會再罵一句:“香蕉你個芭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