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院士李亞棟最近一句話炸了鍋:“要整體降低高考難度,尤其是數學和物理。”
理由是,現在中學“虛拔”太狠,搞得學生拼命內卷,最后對學習徹底失去興趣。這話聽著痛快,像給全國中小學生發了一張“減負通行證”。
![]()
可問題是把“難”去掉,就能把“卷”拿掉嗎?
我們當然要為院士的良知鼓掌。他看到的不是分數,而是孩子的興趣、好奇心、運動能力、抗壓能力。他說得對:創造力來自悟性,悟性來自積累,而積累的前提是,你還愿意學。
可現實是,哪怕明天高考數學,變成小學奧數水平,家長照樣會給孩子報三門課外班。
為什么?因為“卷”的根源不是題難,而是選拔的殘酷。
高考的本質是什么?是用一張卷子,把一千多萬人,分成三六九等,送進不同層級的大學。只要這個邏輯不變,題簡單了,大家分都高,錄取線就往上飆,最后還是“一分壓萬人”。
![]()
你減的是題的難度,加的是競爭的烈度。過去是“不會做”,現在是“不能錯”。錯一題,排名掉五百。這哪是減負?這是把“能力戰”變成“失誤戰”,更讓人神經緊繃。
再說“虛拔”這個詞,說得真準。現在高一學高二的內容,高二學高三的,高三學大學的,化學課講量子軌道,物理題套微積分。知識不斷前移,只為在考試里多搶兩分。
可學得快,不等于學得深。很多學生公式背得滾瓜爛熟,卻連生活里的杠桿原理,都解釋不清。
![]()
這不是拔高,是拔苗。
但問題來了:誰在推動這種“虛拔”?是老師?是家長?還是整個社會對“好大學=好人生”的執念?
如果大學教育資源依然高度集中,如果985畢業和普通本科的就業差距依然巨大,那你讓中學不卷,等于讓家長放棄孩子的未來賭注。不改分配,只改考試,就像治洪水只修堤壩,不疏河道。
李院士還提到“熱愛運動”“允許說不”“培養個性”,這些才是真知灼見。可這些話,在“月考排名”“重點班選拔”面前,顯得太溫柔。
![]()
一個每天刷題到凌晨的孩子,哪有時間打球?一個被老師說“你不是這塊料”的學生,哪敢質疑權威?沒有制度保障的“個性”,只是精英家庭的奢侈品。
所以,光降難度不夠。要改的是“一考定終身”的結構,要擴的是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要破的是“唯分數論”的評價體系。
否則,你把高考變簡單,只會催生更多“隱性軍備競賽”,國際課程、競賽證書、科研項目……
最后,負擔沒減,門檻更高,普通人更拼不起。
真正的教育解放,不是讓考試變容易,而是讓每個孩子都相信:我不靠踩著別人,也能走得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