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奪冠,年度黑馬!
11月1日晚,蘇超爭冠戰在南京奧體中心打響,南通與泰州常規時間0-0戰平,最終泰州點球4-3奪下首個“蘇超”冠軍!
南通有點可惜,運氣差了點,一路未輸,倒在終點。
![]()
可能很多泰州人都沒有想到冠軍會是自己的球隊,終場哨聲吹響,一路不聲不響的泰州隊奪冠,真的讓人感慨:
偉大從來不是天賦的爆發,而是日復一日的堅守!
![]()
這不僅僅是泰州隊的勝利,是整個“蘇超”的勝利!一個屬于江蘇人的草根足球賽事,竟然上了無數次熱搜,吸引了無數非江蘇人的關注!
2025年首屆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 “蘇超”,以13座城市、516名球員、85場對決、橫跨7個月的規模,在南京奧體中心62329名觀眾的見證下落下帷幕。這場業余賽事不僅創下超240萬現場觀眾、超20億線上觀看人次的紀錄,更以 “1元門票帶動7.3元周邊消費” 的效應,重構體育產業邏輯,成為撬動區域經濟的新引擎。其 “業余球員+城市對抗+全域聯動” 的模式,既為全國輸出群眾體育商業化范本,也引發對賽事經濟可持續性的深度思考。
01
現象級爆火:
從 “業余賽事” 到 “全民狂歡”
蘇超的熱度并非偶然。
賽事自5月啟動,分常規賽(13輪)與淘汰賽兩階段,初期門票 “拼手速” 搶票,8月后升級為 “預約+搖號”,八強賽中簽率跌破7%,決賽僅1.2%,足見全民追捧程度。
更關鍵的是,它打破 “業余賽事低標準” 認知:
首次實現地方業余聯賽央視轉播,淘汰賽啟用VAR技術,移師職業體育場、邀請中超名哨執裁,讓 “草根賽事” 具備專業質感。
參賽陣容的 “人情味” 更添共鳴:65%球員是教師、快遞員等普通愛好者,淮安39歲村支書戴虎替補破門,蘇州高二學生寇程1分17秒創最快進球紀錄;甚至賽事近5個月時,冠亞季軍獎金、獎杯仍未確定,這種 “松弛感” 反而凸顯群眾體育的純粹性(P.S.最近在和創業者交流,談到“先開槍”再瞄準,不要總想著萬事俱備,或者運籌帷幄,有時候先干,再過程中快速試錯、調整),讓蘇超從 “體育賽事” 升級為 “全民情感載體”。
02
商業多維剖析:
重構賽事經濟邏輯
1. 票務與消費:從 “賣門票” 到 “撬全域”
蘇超徹底顛覆 “票根即消費終點” 的傳統模式。1元低價門票降低觀賽門檻,卻成為流量轉化的起點:比賽日當天,各主場城市在商圈設巨型屏幕、美食市集,打造 “第二現場” 承接外溢熱情;景區免費、酒店折扣、“文旅+交通” 聯票等政策,將觀賽人群轉化為旅游消費者。
數據印證其拉動效應:前六輪賽事推動旅游、餐飲等五大場景營收近380億元,同比增長42.7%;1-8月江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4.1%,穩居全國第一。
國慶期間,南京、徐州、南通三地淘汰賽帶動A級景區接待游客250萬人次,同比增115%,外地游客占比超70%;鹽城在四分之一決賽日發放400萬元消費券,聯動2000余家商戶,形成 “賽事-消費” 閉環。
周邊開發同樣亮眼:電商平臺 “蘇超” 定制球衣、應援T恤持續熱銷,直播間水蜜桃、“叫南哥” 帆布包等地方特產銷量激增;上游產業鏈也受帶動,草坪供應商7月訂單同比增20%,形成 “賽事輻射全產業鏈” 的格局。
![]()
![]()
2. 贊助生態:從 “本土包攬” 到 “多元開放”
蘇超初期僅6家本土贊助商,隨賽事爆紅,合作方擴展至30余家,涵蓋全國性品牌,形成獨特贊助生態。
其亮點在于 “商業倫理堅守”:常州一家燒烤店賽前“低價”獲得廣告位,賽事爆火后主辦方未漲價、未撤牌,讓小店與巨頭同臺,成為行業美談。
![]()
同時,蘇超設定 “三不原則” 劃清商業邊界:不捆綁城市符號、拒絕博彩贊助、嚴控廣告時長,既避免商業過度侵蝕賽事純粹性,又保障運營規范。這種 “開放+克制” 的策略,讓贊助從 “單純資金注入” 變為 “品牌價值共創”,吸引更多企業長期合作。
03
文旅 IP 打造:
賽事成為城市名片
1. 全域聯動:“十三太保” 的文旅共振
江蘇 “十三太保”(13 座城市)的均衡發展,為蘇超文旅融合提供基礎。
各城市以賽事為契機,將足球與地方文化結合:南京依托奧體中心的場館優勢打造 “主場地標”,蘇州結合園林文化推出 “觀賽+游園” 套餐,鹽城以濕地資源吸引球迷賽后觀光,形成 “一城一特色” 的文旅矩陣,常州9.9票價送一份常州蘿卜干炒飯。
![]()
更關鍵的是 “跨城聯動”:高鐵網絡讓 “為一場球,赴一座城” 成為可能,南通球迷赴南京觀賽、徐州球迷支援蘇州隊的場景屢見不鮮,帶動城際交通與住宿消費。這種 “賽事牽線、文旅唱戲” 的模式,讓蘇超從 “城市賽事” 升級為 “全省文旅IP”。
2. 城市價值升級:從 “流量” 到 “留量”
蘇超不僅帶來短期消費,更助力城市IP沉淀與招商。常州借賽事組織 “外企友人看蘇超” 活動,邀請20國250余名高管 “觀賽+考察+洽談”,將足球熱度轉化為合作機遇;電商平臺 “蘇超” 相關搜索量暴漲,間接提升江蘇城市知名度。
政策層面,江蘇已將蘇超納入《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讓 “網紅賽事” 轉化為長期政策紅利,為城市文旅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04
運營智慧:
“專業+靈活” 的雙重保障
1. 專業打底:業余賽事的 “職業標準”
蘇超的運營核心是 “用職業體系做業余賽事”:除央視轉播、VAR技術外,賽程設計兼顧公平與熱度——覆蓋 “五一”“十一” 黃金周,決賽選址南京奧體中心(曾6次刷新業余賽事觀眾紀錄);票務系統從 “搶票” 到 “搖號” 的優化,解決 “搶票難” 痛點,保障公平性。
同時,蘇超搭建起職業聯賽的四大收入框架:轉播權(央視合作)、贊助(多元生態)、周邊(文旅+衍生品)、比賽日收入(門票+現場消費),為賽事可持續性奠定基礎。
2. 靈活響應:以用戶需求為核心
組委會對市場反饋的快速響應,是蘇超持續火爆的關鍵。嘗到節日辦賽甜頭后,立即決定下屆賽程提前至5月,覆蓋更多假期;針對觀眾對 “業余賽事專業性” 的擔憂,迅速引入中超裁判、升級場地設施;面對 “跨城觀賽不便”,聯動交通部門加開臨時班次。這種 “用戶至上” 的運營思路,讓賽事始終貼近大眾需求。
05
獨特性與可復制性:
蘇超模式的啟示
1. 江蘇特質:不可復制的 “先天優勢”
蘇超的成功,離不開江蘇的獨特基礎:
一是經濟均衡,13座城市均有能力承接賽事,避免 “一家獨大”;
二是交通便捷,高鐵網絡實現 “1.5小時省內通勤”,支撐跨城觀賽;
三是文化共識,“十三太保” 的地域熱梗自帶話題性,易引發全民參與。這些條件讓蘇超具備 “先天爆款基因”。
2. 可復制經驗:賽事經濟的 “通用方法論”
盡管先天條件難復制,但蘇超的運營邏輯可借鑒:
低門檻引流:1元門票降低參與度,以 “流量思維” 撬動消費;
全域聯動:聯動文旅、交通、商戶,形成 “賽事+” 生態;
專業保障:用職業標準提升賽事質感,打破 “業余=低端” 認知;
商業克制:劃清商業與賽事邊界,避免過度商業化反噬。
多地已展開實踐:
“贛超” 首輪場均觀眾1.3萬人,淘汰賽突破5萬人,帶動綜合消費達門票收入40倍;
“浙BA” 通過社交傳播引爆熱度。
但挑戰同樣存在:
“豫超” 因轉播效果受吐槽,“川超” 因區域經濟差異延期,印證 “復制需本土化適配”——需結合本地經濟、交通、文化,找到 “賽事與區域發展” 的結合點。
06
結語:從 “網紅” 到 “長紅”
蘇超的意義,不僅在于打造一場 “現象級賽事”,更在于探索群眾體育的商業化路徑。
未來,蘇超需突破 “網紅周期”:
一方面持續優化運營,如深化文旅融合、拓展衍生品品類;
另一方面反哺足球根基,如借鑒南通隊(平均年齡20歲,全員本土青訓)經驗,為年輕球員提供 “半職業” 平臺,形成 “賽事-人才-產業” 的良性循環。
對全國而言,不必執著于 “復制蘇超”,而應立足本地需求,打造特色賽事IP。其實,在蘇超之前,還有貴州村超、村BA的火爆……
當下全民體育需求升級,只要抓住“賽事為橋、產業為核、民生為本”的核心,就能讓體育經濟真正成為區域發展的可持續引擎。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