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在荷蘭主導拿下安世半導體控制權后,法國對中國關鍵產業鏈的覬覦并未止步,反而進一步升溫。
馬克龍將對華施壓視作緩解國內壓力、爭奪全球產業主導權的戰略跳板,企圖借助歐盟《反脅迫工具法案》這一極端手段,削弱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競爭優勢。
![]()
馬克龍的“救命稻草”
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峰會上,馬克龍公開表態,將中法之間的經貿摩擦推向明面:“歐盟必須迅速啟動反脅迫機制,而中國應成為首個適用對象。”
這番言論背后,折射出法國作為推動半導體設備出口限制的重要推手,并不滿足于僅掌握個別企業的控制權。
2024年,在促成安世半導體關鍵股權交易時,他原以為能掐住中國功率半導體發展的咽喉,卻未曾料到此舉反而激發了中國自主研發的全面提速。
![]()
短短不到一年,國內企業成功攻克12英寸功率器件晶圓制造工藝,原本依賴安世供應的核心客戶——多家汽車制造商迅速轉向國產替代方案,導致法國相關企業在華市場份額驟降15個百分點。
這場失利不僅未讓其反思戰略誤判,反而促使馬克龍更加執著地試圖從對華博弈中挽回頹勢。
此時的法國,正深陷多重危機交織的泥沼之中。
根據2025年10月法國央行發布的報告,經濟復蘇進程已被推遲至202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是將該年度GDP增長率預測下調至0.3%,顯著低于歐元區1%的整體水平。
![]()
標致雪鐵龍陸續關閉本土三座生產基地并轉移產能至東南亞,雷諾集團因電動化轉型成本過高而頻頻擱淺項目,施耐德電氣與巴黎銀行相繼宣布裁員和財務緊縮計劃,傳統制造業的“外遷潮”使本已脆弱的就業體系承受更大沖擊。
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的數據更顯嚴峻:全國貧困率攀升至14.4%,每百人中有七人無力支付基本能源賬單,公共債務占GDP比重勉強維持在109.9%,預計次年將超越意大利,躍居歐元區負債最高國。
國內政治局勢同樣動蕩不安。
![]()
勒科爾尼內閣執政僅27天便宣告解散,創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歷史上最短政府任期紀錄。
左翼陣營強烈反對財政緊縮政策,極右翼則趁機抬高談判籌碼,執政聯盟內部裂痕加劇,馬克龍個人支持率跌破三成,高達七成民眾呼吁其提前卸任。
在此困局之下,他對華強硬姿態被賦予特殊意義——成為轉移矛盾、重塑權威的心理寄托。如同溺水者抓住一根懸藤,明知可能斷裂,仍不愿松手。
而他寄予厚望的所謂“反脅迫工具”,其誕生背景本身就充滿爭議。
![]()
歐盟“反脅迫工具”對華出鞘?
該機制最早于2021年底提出,初衷是應對美國濫用貿易霸權帶來的單邊制裁威脅,直至2023年11月經歐洲議會與理事會聯合批準,同年12月27日正式生效。
制度設計上看似嚴謹:需先認定某第三方國家實施“經濟脅迫”,隨后展開協商調解,若無果方可采取反制措施,且每一階段均須獲得成員國“有效多數”支持。
可動用的手段涵蓋廣泛,包括上調進口關稅、限制政府采購準入、凍結金融服務許可、暫停知識產權授權,甚至直接提出經濟賠償要求。
![]()
然而,自實施以來,這套機制始終處于閑置狀態,形同虛設。
2024年特朗普政府再度對歐盟鋼鋁產品加征懲罰性關稅時,法國與德國雖高調呼吁啟用該工具,最終仍選擇沉默退讓。
根本原因在于,此類行動極易引發雙向重創——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中歐之間早已形成深度嵌套的經貿網絡。2024年前,雙邊貿易總額突破8000億歐元大關,中國不僅是歐盟最大商品來源地,也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出口市場。
![]()
德國汽車產業對此感受尤為深刻。
奔馳、寶馬與大眾海外銷量中,中國市場貢獻比例高達五成;僅大眾集團去年就在中國實現280億歐元營業利潤,占其全球盈利近四成。
法國自身亦無法脫離這一鏈條:波爾多地區每年對華出口紅酒占總產量18%,達能公司在華乳制品營收已超過本土市場,這些成果皆仰賴持續穩定的跨境合作。
更為現實的是,當前歐盟整體經濟尚未站穩腳跟。
![]()
能源價格雖從峰值回落,但核心通脹仍在上行,對俄制裁引發的連鎖反應遠未消化,部分成員國工業用電成本相較2021年翻番。
在此背景下貿然挑起對華經貿爭端,無異于主動澆滅本就微弱的復蘇火苗。
但馬克龍執意另辟蹊徑,心中自有盤算。
在他看來,渲染“中國脅迫論”有助于轉移公眾注意力,暫時掩蓋失業高企與增長停滯的現實;利用歐盟集體機制壓制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可為法國高端制造業騰挪生存空間;倘若能在全球產業鏈“去風險化”進程中占據中間節點,本國企業或有機會替代部分中國供應商角色。
![]()
正因如此,法國頻繁在稀土資源、綠色科技等敏感領域牽頭發難。
2024年末,法方官員已在歐盟內部提議,將中國加強稀土出口管理的行為定性為“經濟脅迫行為”。
事實上,中國強化稀土管控旨在完善兩用物項管理體系,明確聲明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完全遵循國際通行規則與WTO框架下的合法權利。
面對外部質疑,中方始終保持理性克制。
![]()
中國從容應對
針對稀土供應鏈關切,中方明確表示愿與歐方開展對話磋商,保障全球產業鏈穩定運行,同時歡迎法國及歐洲企業深度參與中國的綠色低碳轉型進程。
年初中美達成新一輪經貿安排,進一步展現了中國在外交策略上的靈活性與務實態度——并非一味對抗,而是堅持在規則框架內尋求共贏解決方案。
反觀馬克龍,顯然未能準確把握這一趨勢。
安世半導體事件的教訓猶在眼前,他卻仍幻想通過政治施壓扭轉技術落差。
![]()
一旦真正啟動“反脅迫工具”針對中國,必將招致強力回應。
屆時,法國葡萄酒、奶酪等農產品出口將首當其沖,德國整車制造業也將遭受斷鏈沖擊,整個歐盟供應鏈或將如多米諾骨牌般接連崩塌。
更重要的是,法國面臨的深層困境,絕非打壓中國所能解決。
制造業外流源于高昂的生產成本與僵化的勞工制度,青年失業問題根植于技能錯配與結構性失衡,這些問題本質上屬于國內治理范疇。
其倡導的“未來工業”國家戰略,因黨派斗爭與預算爭議推進遲緩,與其耗費精力在布魯塞爾鼓噪對華強硬,不如集中資源推動本土產業升級,改善營商環境以吸引企業扎根。
![]()
當今世界,各國經濟高度互聯,無人能夠真正孤立自保。
德國車企依靠中國市場渡過疫情難關,中國的新能源產業也離不開歐洲的技術協作與資本投入,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遠非一紙“反脅迫工具”所能割裂。
馬克龍將其視為法國翻盤的“機遇”,或許從決策起點便已偏離正確航向。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