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越南工廠仍在使用十年前的設備,能耗高、污染重;另一邊是胡志明市(TP HCM)的科技園區里,初創企業手握前沿AI算法卻無法融資落地。這種“技術斷層”正是越南產業升級的痛點。
10月31日,越南科技部部長阮孟雄(Nguy?n M?nh Hùng)向國會提交《技術轉讓法》修訂草案,一場旨在重塑國家技術生態的變革正在醞釀。新法不僅劍指“洋垃圾技術”,更要打通從實驗室到市場的“最后一公里”,其核心目標清晰而緊迫:不讓落后技術拖累發展,也不讓創新成果沉睡。
![]()
越南科技部在慶祝建國80周年成果展覽會上的展位
此次修法直面三大核心矛盾。首先是“技術準入”問題。草案明確禁止進口落后技術,優先引進高新技術、綠色技術及國防安全技術,標志著越南從“有技術就行”轉向“有好技術才行”。這既是產業升級的需要,也是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覆轍的戰略選擇。
其次是“技術流動”困境。大量科研成果鎖在高校和研究所的抽屜里,形成“冰封資產”。新法鼓勵以技術作價出資,看似破局,但國會審查委員會一針見血地指出風險:若允許企業自定技術價值,極易滋生“技術注水”、虛增資本、偷逃稅款等亂象。因此,必須建立獨立、權威的技術評估與監管體系,否則改革可能適得其反。
第三是“技術擴散”壁壘。外商投資企業(FDI)帶來了先進工藝,但往往形成“技術孤島”,難以惠及本土企業。新法提出推動技術從FDI向內資企業擴散,并支持建設專業科技交易市場,引入技術評級、專利拍賣等國際通行工具,旨在讓技術像商品一樣自由流通。此外,法案還特別關注農業和欠發達地區的科技賦能,體現普惠導向。
這部法律不僅是規則的調整,更是一場國家創新戰略的升級。它試圖構建一個“引進—消化—創新—輸出”的良性循環:既要筑起門檻,擋住落后產能,又要打開通道,讓知識真正轉化為生產力。
對于中國企業而言,越南此舉既是警示也是機遇——警示我們不能再靠輸出低端設備搶占市場,機遇則在于可以通過正規渠道輸出綠色、智能的先進技術,參與其科技市場建設。
若能成功實施,越南或將走出一條“輕資產、高效率”的創新發展之路,為其他新興經濟體提供借鑒。畢竟,真正的技術強國,不在于擁有多少進口設備,而在于能否讓每一項創新都找到它的價值歸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