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當美國軍方宣布其電磁軌道炮項目因技術難題和預算限制而“黯然下馬”時,許多人曾感嘆這項被視為未來武器方向的技術遭遇了重大挫折。然而,最近的消息表明,事情并非那么簡單。美國通用原子公司突然宣布重新啟動電磁軌道炮項目,而其瞄準的目標,直指中國的導彈力量。更耐人尋味的是,這一“復活”背后,隱約可見日本長期默默測試的身影。這不禁讓人懷疑,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暗渡陳倉”。
電磁軌道炮,利用電磁力而非傳統火藥將彈丸加速到極高速率,具有射程遠、速度快、彈藥成本相對較低等優點。美國曾對其寄予厚望,設定了極高的技術指標,如炮口動能數十兆焦、射程數百公里等。然而,巨大的技術挑戰,特別是軌道在高速發射下的嚴重磨損和壽命問題,最終讓項目擱淺。
![]()
如今,通用原子公司宣稱已解決了軌道磨損等關鍵技術難題。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復活”的軌道炮,其設計目標和應用場景已發生根本性變化。它不再優先追求作為遠程對地打擊武器,而是明確轉向防空反導,特別是用于填補關島等關鍵節點的導彈防御空白。公司負責人直言不諱,稱新系統是針對中國遠程火力的“飽和攻擊”威脅而設計。
美國軍方認為,現有以“宙斯盾”系統和攔截導彈為主的防御體系,在面對大量低成本導彈和無人機的集中攻擊時,可能面臨攔截成本過高、容量不足的困境。電磁軌道炮發射的動能彈頭成本遠低于攔截導彈,若能實現高射速,理論上可提供一種高效、廉價的終端防御解決方案。這一轉變,凸顯了美國在將其軍事戰略重心轉向亞太、并將中國視為主要“對手”后,在武器研發上的針對性調整。
在美國軌道炮項目“沉寂”的這幾年,日本卻在同一領域“突飛猛進”。日本選擇了更為務實的技術路徑,專注于開發中小口徑的電磁軌道炮,首要任務是反導攔截。
日本的“飛鳥”號試驗艦已成為其電磁武器測試的重要平臺。公開報道顯示,自2023年起,日本自衛隊已多次在“飛鳥”號上進行電磁軌道炮的海上實彈射擊測試,并宣稱取得了預期成果,包括達到每秒2000米的初速,并基本解決了導軌磨損問題。到2025年,日方更宣布其軌道炮以接近7馬赫的速度成功擊中靶船,證明了其攔截高速目標的潛力。日本防衛省明確表示,發展軌道炮旨在應對高超音速導彈威脅,并減少對昂貴的“標準-3”等攔截導彈的依賴。
![]()
日美兩國在防務技術領域合作緊密,人員交流頻繁。有報道指出,日本工程師曾被借調到美國海軍研究機構,與美方電磁武器開發人員交流。日本防衛省也多次表示愿以日美合作方式推進研發。因此,外界普遍認為,日本在電磁軌道炮領域的快速進展,離不開美國在背后的技術支持。一種可能的模式是:美國利用日本作為前沿測試平臺,在相對低調的環境中驗證技術、積累數據,待技術成熟后再整合回美國自身的武器系統。
美國重啟軌道炮項目并將其防御重心設定在關島,其戰略意圖非常明確。關島作為美國在第二島鏈的核心基地,是其西太平洋軍事存在的支柱。強化關島的防御能力,特別是反導能力,是美國試圖維持其軍事力量在亞太地區生存性和行動自由的關鍵舉措。這反映了美國對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日益加深的擔憂。
然而,這種強化自身防御、針對特定對手的武器發展,必然會對亞太地區的戰略穩定產生影響。它可能加劇軍備競賽的動態。當一方大力發展先進的防御系統時,另一方可能會尋求發展更先進、數量更多或更具突防能力的進攻型武器來維持威懾有效性,形成“矛”與“盾”的循環升級。
此外,美日之間這種深度的軍事技術合作,特別是涉及尖端進攻性/防御性武器技術的共享,將進一步鞏固兩國的軍事同盟,但也可能引發周邊國家的安全憂慮,破壞地區國家間本就脆弱的戰略互信。
![]()
美國電磁軌道炮的“復活”故事,遠不只是一項軍事技術的起落。它揭示了在大國競爭背景下,軍事研發的新模式、戰略焦慮的具象化以及亞太地區安全格局的復雜演變。這場圍繞“動能彈丸”與“飛行導彈”的博弈,仍將持續。對于地區各國而言,維護和平與穩定的重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清醒的頭腦和戰略遠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