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人養成了寫作的習慣,寫作就會自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日前,“于琵琶吳語中寫盡中國百姓的忠誠情義——長篇小說《江山故宅》新書發布會”現場,作家、江蘇省作協名譽主席范小青分享了蘇州老宅掌故,透露新作使用日記、書信、傳記、回憶錄、評彈等多種文體,希望在形式上打破傳統小說格局,為敘事注入故事性與懸疑色彩。
20世紀80年代,第一次走進蘇州的狀元府,范小青推開那扇門,見到了從古代到現代蘇州老街、小巷、老宅的文化,便沉浸其中。“我到現在也沒走出來,還是興致勃勃地在里面走著。”
![]()
小說圍繞“老宅的失蹤”成文,古建筑專家言子陳在街巷故人的指引下,探尋言氏故宅“不易堂”的真正所在。期間,一封引起軒然大波的家族密信、一幅影響兩個家族近百年的神秘畫作,都成為背后線索。
跟隨主人公命運軌跡,讀者仿若走進一幅蘇州風俗畫,尋覓隱于歷史深處的故宅,“問不出隱情開不出口,彼此相逢無一聲。豈非白白到園林?”琵琶吳語,江山百代,神秘故宅“不易堂”中窺見的,是浸潤在中國人傳統里的忠誠情義。
范小青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城市表情》《女同志》《赤腳醫生萬泉和》《香火》《我的名字叫王村》《滅籍記》等。到了最新長篇,作者通過不斷切換各角色身份,巧妙融合蘇州古建、園林、刺繡、評彈等文化符號,書寫了一座城和幾代人在歷史長河中的浮沉變遷,牽引出兩個家族從清末民初到當代中國跨越百余年的興衰變化,彰顯中國文化重情重義的深厚傳統。
![]()
“從方言、蘇州人日常生活,再到當地風物書寫,如古建筑、歷史、河道、街巷,她的寫作都自然且地道。”中國作協副主席吳義勤評價,范小青對于蘇州的書寫很深很透,敘述方式充滿變化,敘事人具有多重身份,小說讀來沒有割裂感,足見對文本的駕馭能力。
在他看來,小說因其傳奇色彩而具可讀性——從故事開始,作者便拋出懸念,故宅究竟有沒有被拆去?它在哪里?這個懸念推動著一個個謎題的解答,找到之后再行推翻,線索之上再生線索,這種“往前推”的緊張節奏貫穿始終。每個人物都有復雜厚重處,超越了普通的善惡美丑。
“一個沒有偉大作品的城市是蒼白的。”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引用學者陳平原的說法,作者為蘇州這個說不盡的城市還原了活色生香的風俗畫卷,方言對話十分生動,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他將《江山故宅》故事概括為“現代版《趙氏孤兒》”,“描摹了傳統中國人特質的精神圖譜:忠誠、信義,生死相依,一諾千金。”恰如《江山故宅》故事里,故宅是忠誠情義的象征,是江山百代的命脈。
![]()
韓敬群解讀《江山故宅》書名——“‘江山故宅’源自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二)》中‘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豈夢思’,由此可見作者創作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深切的勾連。”他認為,需關注具體個人故事與一個個細節,進而把握承續中國文化血脈與精神。
“這本書讓我們思考,人可以怎樣去生活,以及筆下塑造的這個世界,還有哪些可能性。”《青年文學》主編張菁表示,讀《江山故宅》不斷給自己提出新挑戰,“作家試圖和讀者建立一種游戲或智力博弈。《江山故宅》打造了無限開闊無限延展的世界,留下的關鍵詞是‘迷霧’,讀者在迷霧之中前進,隨著作者提供的新的訊息、線索、細節,尋找身份,尋找過往,尋找‘我是誰’‘我在哪里’。”在她看來,范小青在書中運用閑筆,為煙火人間注入生動蓬勃的細節,構建事件、人與人關系、真實和虛構之間的纏和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