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大片“澎湖海戰”放出了預告片,一時間引起議論紛紛。看著這個預告片,再想想之前反映這段歷史文藝作品,不由得有些感慨。
![]()
因為反映這段歷史的作品調門出奇一致,作為敵對的兩邊,鄭家這邊,如果反映的是鄭成功的故事,那他肯定是絕對正面人物無疑,至于他兇殘好殺的弱點肯定是不會展示出來,展示的是一個完美的形象。而一般展示鄭成功的都主要是表現他收復臺灣的這段歷史,這個沒有任何障礙,一般對他抗清這段歷史能躲則躲,盡量不碰。捎帶手碰上了,比如趙文卓主演的“英雄鄭成功”,那就盡量模糊化,在不涉及皇帝的情況下,稍微展示一下清軍的反面形象,也是一帶而過。
![]()
如果展示的是鄭成功的后人,那完了,在文藝作品里的形象沒好了,無論從長相,還是行為做事,絕對反派無疑,而且還不能是本事太大的反派,一定是無能又自私,為一己私利抗拒統一這樣的。像“康熙王朝”里那個鄭經,而且號稱歷史正劇的情節里竟不惜篡改歷史,編了一個清軍在臺灣本島登陸,鄭經拔劍自刎的橋段,要知道清軍打下澎湖之后,臺灣就投降了,而且那會兒鄭經早就在墳里了,投降的是他兒子鄭克塽。
還有就是之前拍過的電視劇“施瑯大將軍”,一樣把鄭氏政權主要塑造成無能無德反派形象,這回的“澎湖海戰”看這意思也是這個思路。
![]()
不過一旦展現投降以后的鄭氏家族,其形象就又變回來了,比如早年間的一部電影“康熙大鬧五臺山”,那里面出現鄭克塽,他還給康熙做了一把替身,幫助康熙懲辦想要謀反的贓官。
![]()
這么一捋,脈絡就清晰了,對這兩邊來說,大清這邊一般都必須是正面形象,畢竟那主要是在大多數文藝作品中習慣了正面形象出場的“英明神武”的康熙皇帝,那么在康熙朝幫著大清的就都是正面人物,正氣凜然,沒有缺點那種。站在他們對立面的自然就必須是猥瑣的反派。
好在鄭成功的事跡主要是在康熙當皇帝之前,而且主要演他對著荷蘭人下家伙的故事,所以不妨礙他的正面形象。前面提到的那部趙文卓主演的“英雄鄭成功”編導多少有點想法,一是描寫了部分鄭成功之前抗清和他爸爸降清的故事;二是倒是沒避諱大清和鄭氏交叉在一起,孰正孰邪的問題,給出的答案是都給搞成正面形象。電影里設計了鄭成功收復臺灣過程中,康熙皇帝下旨,為了支持鄭成功,在他跟荷蘭人決戰期間,清軍絕不在背后進攻鄭氏集團,讓鄭成功放手維護中華民族共同利益。
這個編劇思路就再一次對歷史進行了無情的篡改,鄭成功收復臺灣是在1622年2月,那是大清康熙元年,也就是說在鄭氏跟荷蘭人激戰正酣的時候,康熙他爸爸順治剛死,他剛當上皇帝,那會兒他才八歲,絕不是影片里的年近三十的形象,而且那會兒康熙說了不算,做決定的是四個顧命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
就算把那個皇帝換成康熙他爸爸順治,那也不是真實的歷史。當時大清剛剛打下江南,費了好大勁,損兵無數,元氣并沒有恢復,對鄭氏集團那叫有心無力。
等大清緩過手來,他是不管鄭成功對抗荷蘭人維護中華民族領土完整這么高大上的命題。康熙年間,為了消滅鄭氏,大清國是不惜和荷蘭人結盟共同對付臺灣的。當時大清和荷蘭簽訂了《清荷條約》,約定雙方一起出兵攻打臺灣,事成之后,臺灣的基礎設施和所有財物都歸荷蘭人所有。
從這個條約可以看出,大清國并沒有鄭氏是同胞,荷蘭人是外人的觀念,而且甚至沒太拿臺灣當回事,他們要的是消滅明朝的最后一股力量,穩定江山,至于臺灣島,鄭氏集團投降之后甚至討論過要不要直接放棄,把當地百姓遷到大陸。《鹿鼎記》里描寫的這段情節并非無中生有的藝術加工。
說到《鹿鼎記》,就不得不說還是金大俠筆力深厚,沒有搞上面幾部影視作品里非黑即白,完美主角的創作思路。雖然比較捧康熙,但是投降之后的鄭克塽也不是什么正面形象,前后一貫都是那個少爺羔子的樣子,施瑯也是一個被韋爵爺調侃敲竹杠,而且不惜送禮買好,用現在話說跪舔權貴的有點丑角性質的形象,雖然也離真正的歷史有不小的差距,但已經很難得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