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蘭那邊的安世半導體還沒完事,馬克龍又有了新的算盤。
這位法國總統最近頻頻向布魯塞爾喊話,手里攥著一張兩年前就印好的牌——"反脅迫工具"。
他瞄準的目標很明確——中國。法國的算盤打得挺好,可歐洲其他國家會買賬嗎?
巴黎街頭的咖啡館里,人們討論的話題早就不是浪漫的塞納河了。
青年人找不到工作,工廠一家接一家往東歐和亞洲搬,改革方案在國會里一拖再拖。
馬克龍坐在辦公室里,壓力山大。國內這攤子事兒解決不了,他把目光投向了東方。
![]()
2025年10月的歐盟會議上,馬克龍的聲音格外響亮。他要求動用那個在2023年12月27日正式生效的"反脅迫工具"。
這東西歐盟捏在手里快兩年了,一次都沒用過。為啥?怕唄。怕什么?怕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稀土這事兒,馬克龍盯了很久了。2024年末,法國官員就在歐盟內部吹風,說中國限制稀土出口是"經濟脅迫"。
中國那邊的態度很明確:這是完善兩用物項管理,符合國際規則,不針對任何國家。可法國人不信,或者說,他們需要一個理由。
德國人在這事上的態度截然不同。柏林的汽車巨頭們急了。大眾、奔馳、寶馬,哪家不靠中國市場吃飯?
2024年前,中歐貿易額已經達到8000億歐元。中國是歐盟最大的進口來源國,第二大出口市場。
![]()
德國人算得清這筆賬:動用"反脅迫工具",最后倒霉的是誰?
馬克龍在安世半導體問題上已經露了一手。支持荷蘭限制對華芯片設備出口,干擾安世的正常交易。
法國人想要什么?高端產業的話語權,關鍵環節的控制力。說白了,就是想在全球產業鏈重組的大戲里分一杯羹。
歐盟這個"反脅迫工具"聽起來挺唬人的。加征關稅、限制公共采購、金融服務設卡、投資限制、知識產權管制,招數不少。
問題是,要動用這些手段,得先由歐盟委員會認定什么叫"脅迫行為",還得成員國"有效多數"投票通過。這道程序走下來,一切都晚了。
東歐那幾個國家倒是跟法國站在一塊兒。他們也有自己的小算盤,想借這個機會向布魯塞爾要更多的補貼和政策傾斜。
意大利人在觀望,他們的機械設備在中國賣得正歡。西班牙人更實際,橄欖油和紅酒的中國訂單源源不斷。
![]()
中國這邊的反應很淡定。功率半導體的自主研發正在加速,"安世事件"反而成了催化劑。
北京跟華盛頓剛簽了新的經貿協議,展現了足夠的靈活性。對于歐洲企業參與中國的綠色轉型,大門依然敞開。
法國國內的經濟數據不好看。制造業增加值連續下滑,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
馬克龍需要一個故事,一個能讓選民相信法國還能重振雄風的故事。對外強硬,成了最便宜的選擇。
歐洲現在的處境很尷尬。能源價格比美國高出一大截,通脹問題還沒完全解決。工業競爭力在下降,數字經濟落后于中美。這個時候跟中國掰手腕,底氣在哪里?
布魯塞爾的官員們心里清楚,"反脅迫工具"更像是談判桌上的籌碼,不是戰場上的武器。
真要用了,中國的反制措施一定會來。到時候,法國的農產品、德國的汽車、意大利的奢侈品,哪個能獨善其身?
![]()
馬克龍的這番操作,說到底還是國內政治的延伸。轉移矛盾、爭取選票、展現強硬,老套路了。
可問題是,21世紀的全球經濟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單方面揮舞大棒,最后打到的可能是自己。
法國高端制造業的困境,不是靠對外施壓就能解決的。
產業升級需要技術積累,就業問題需要結構改革。把責任推給別人,把希望寄托在打壓對手身上,這條路走不通。
馬克龍這步棋下得太急了。中歐合作的基本盤不能動,法國的問題還得靠自己解決。對抗換不來繁榮,合作才是出路!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