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早知道手術要人命,說啥也不讓他上手術臺。” 看著診斷證明上 “呼吸衰竭” 四個字,李江的家人至今沒法接受這個事實。這個身高 174 厘米、體重 268 斤的河南漢子,本想靠切胃手術瘦下來見相親對象家長,卻在術后第五天永遠離開了人世。
![]()
七天生死線:從手術臺到 ICU 的墜落
時間回撥到 9 月 30 日,李江揣著對 “瘦身變帥” 的期待,在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辦理了住院手續。入院記錄里藏著他的難言之隱:一年里莫名胖了 80 斤,晚上睡覺鼾聲能吵得鄰居敲門,平躺根本沒法喘氣,還查出了高血壓、高血脂和脂肪肝,被診斷為 “代謝綜合征”。
10 月 1 日的術前討論記錄顯示,他的 BMI 指數高達 44(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的平方),遠超 “極重度肥胖” 標準(BMI≥32.5)。
但在手術同意書上,李江還是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兩天后的上午 10 點,他被推進手術室,這場 “腹腔鏡下垂直袖狀胃切除術” 足足做了 2 小時 10 分鐘 —— 比常規的 1-2 小時手術時間偏長。
術后李江直接被送進 ICU,當晚 11 點就出了狀況:睡眠呼吸暫停引發呼吸性酸中毒,只能靠無創呼吸機維持呼吸。可誰也沒料到,第二天他就被轉入普通病房。轉折發生在 10 月 4 日清晨 6 點 40 分,睡夢中的李江突然沒了呼吸,5 分鐘內被緊急送回 ICU 搶救,但一切都晚了。
10 月 5 日 7 點 36 分,死亡證明上的 “呼吸衰竭” 四個字,為這場減肥鬧劇畫上了悲劇句號。
![]()
手術不是 “減重捷徑”:這些風險被忽略了?
“切胃手術可不是減肉的‘菜刀’,這是跟心臟搭橋同級的四級高風險手術。”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姚云峰主任曾明確指出,這類手術并發癥發生率 3.3%,死亡率雖低于 0.5%,但胃漏一項的死亡率就達 5%-10%。而李江的情況,幾乎踩中了所有高危雷區。
從醫學角度看,他的身體早發出了預警信號。術前 “平躺不能入睡” 的癥狀,是典型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表現,這類患者術后呼吸衰竭風險是普通肥胖者的 3 倍以上。
更關鍵的是,這類患者術前通常需要用一周無創呼吸機改善肺功能,還得做 “多導睡眠圖” 監測呼吸狀況,但目前公開的記錄里并未提及這些準備流程。
術后的診療節奏也透著蹊蹺。10 月 2 日剛出現呼吸性酸中毒,3 日就轉出 ICU,這與 “胖人術后需監測 2-3 天呼吸” 的醫學規范明顯不符。
要知道,肥胖者胸腹部脂肪會擠壓肺部,術后傷口疼痛又讓人不敢深呼吸,二氧化碳排不出去就會堆積成 “呼吸毒藥”,李江從酸中毒到呼吸暫停的過程,完全符合這個惡化邏輯。
![]()
院方回應與第三方鑒定:責任邊界待厘清
面對質疑,院方給出了兩點回應:一是強調搶救及時,“5 分鐘內完成轉運搶救,措施符合規范”;二是提出已與家屬共同委托衛健委做第三方死因鑒定,“以鑒定結果定責”。目前鄭州市衛健委已介入,督促雙方溝通。
但網友的疑問并未消散:術前對睡眠呼吸暫停的評估是否到位?術后轉普通病房的決策依據是什么?這些問題恐怕要等鑒定報告給出答案。
畢竟對患者來說,切胃手術有嚴格的準入門檻 —— 要么 BMI≥32.5,要么 BMI≥27.5 且合并嚴重基礎病,且必須排除手術禁忌證。李江雖然符合手術指征,但術前評估和術后管理的疏漏,可能才是悲劇的關鍵。
![]()
減肥沒有 “急行軍”
這場悲劇戳破了 “切胃 = 快速瘦身” 的幻想。就像楊天真在社交平臺說的,她 5 年前做完切胃手術,直到最近半年堅持每周運動 3-4 次,才真正瘦下來。要知道,手術只是切掉了胃容量,術后若不控制飲食、堅持運動,不僅可能復胖,還會面臨營養不良等遠期風險。
中國醫學科學院陳偉主任曾提醒,肥胖本質是代謝性疾病,需科學干預:先通過營養科評估調整飲食,再結合運動康復,最后才考慮藥物或手術手段。可惜李江沒等到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把手術刀當成了 “救命稻草”。
如今,李江的入院記錄還攤在家人的桌上,那些 “體重增加 40 公斤”“睡眠打鼾” 的字跡,成了再也無法挽回的遺憾。而這場悲劇留給所有人的警示很明確:減肥可以急,但生命等不起。
本文系社會新聞/真實案件改編,本文圖/選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