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的林月出游時,在海拔四千米的山脊上,突然呼吸困難、臉色慘白,同行的三位伙伴讓她在原地等待,他們下山去尋求救援。
就在她意識逐漸模糊時,一位恰巧路過的醫生察覺到了異常,他立即召集附近徒步者展開救援,用衣物包裹住林月冰冷的身軀,輪流背著她往山下趕。
![]()
救護車抵達時,林月曾短暫恢復意識,但隨即被確診為嚴重腦水腫,直接送進了重癥監護室。
主治醫生坦言,她很可能永遠無法醒來,甚至成為植物人,在醫院的日日夜夜里,林月的父母始終守候在病床前,為了籌集高昂的醫療費用,他們不得不通過網絡求助,卻意外陷入了另一場風波。
一些網友的關注點偏離了正軌,有人質疑:“經常徒步的人怎么可能缺錢?”還有人仔細打量著林月父親的書生氣質、母親手腕上的金手鐲,甚至諷刺他們“靠女兒生病賺錢”,這些聲音在網絡上迅速蔓延,掩蓋了這個家庭真正的困境。
面對突如其來的輿論壓力,這對樸實的夫妻只是簡單回應:全家靠種地和打工維生,醫療費都是借來的,為了照顧女兒,兩人都已辭去工作,比起網絡上的流言蜚語,他們更關心的是女兒何時能恢復吞咽功能,后續數個療程的康復治療該如何完成。
![]()
如今林月終于睜開了雙眼,她的四肢能夠輕微活動,看到食物時眼睛會發亮,這是十九天昏迷后的好轉,但她仍然無法自主進食,依靠輸液維持生命。
這個年輕女孩的遭遇,揭開了高海拔徒步中那些被忽視的安全隱患,在極限環境中,同伴之間應該如何相互照應?面對突發狀況,怎樣的救援方案才是科學有效的?
![]()
在林月的病房外,她的母親每天都會記錄女兒的康復進展,當她看到女兒的手指第一次微微顫動時,忍不住淚流滿面,這些細微的進步,對于這個家庭來說都是巨大的希望。
戶外運動專家指出,高海拔徒步需要更充分的準備和風險評估,失溫癥狀往往來得突然且隱蔽,同行者需要具備基本的識別和應對能力,而在救援過程中,保持患者體溫和及時下撤至關重要。
![]()
網絡上的爭議仍在繼續,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林月后續的康復之路,有戶外愛好者自發組織捐款,也有專業康復機構表示愿意提供幫助,這些溫暖的舉動,為這個經歷重創的家庭帶來了一絲慰藉。
林月的父親說:“我們現在只希望月月能重新學會吃飯、走路,其他的,都不重要了。”這句話道出了所有父母最樸素的心聲。
![]()
林月的故事提醒著我們,生命的脆弱與堅韌往往超乎想象,當她與死亡抗爭十九個日夜后重新睜開雙眼,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而在這個充滿挑戰的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選擇用善意代替指責,用行動代替觀望。
林月的康復之路才剛剛開始,她還需要經歷漫長的治療和訓練,才能重新掌握那些曾經輕而易舉的動作,但至少她已經睜開了雙眼,看到了守候在身旁的父母,看到了這個既殘酷又溫暖的世界。
![]()
看了林月的事跡,網友們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看了全過程,最氣的就是她那幾個隊友,高原徒步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不能丟下隊友,再累也得一起撤,說句難聽的,這就是把隊友往絕路上逼,希望小姑娘能挺過去,也給所有戶外人提個醒。”
“哎,看到她醒來想吃東西那段,眼淚都快下來了,孩子太受罪了!網絡上的噴子消停點吧,人家父母都難成啥樣了,金鐲子能值幾個錢?救命的時候能當錢用嗎?將心比心啊。”
“這事其實有兩面性,隊友處理肯定有問題,但高原經驗不足也是主因,年輕人容易低估自然的風險,覺得自己年輕扛得住,這次是慘痛的教訓,以后出門一定要評估風險,找靠譜的同伴。”
“最煩那些盯著人家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首飾的人,難道窮人就不配有一次旅行了嗎?出了事就得傾家蕩產才值得同情?這邏輯太可怕了,重點是人都這樣了,嘴下留德吧!”
“作為醫生,想說失溫繼發腦水腫,能醒過來真的是奇跡!后續康復路很長,吞咽功能、肢體運動都要一點點練,費用像個無底洞。希望大家有能力就幫一把,沒能力也別惡語相向。”
如果你是當時同行的隊員,你會怎么做?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真實想法。
信源:極目新聞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