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強取安世半導體后,法國對中國供應鏈進一步覬覦。
馬克龍將對華施壓視為轉移矛盾、搶占產業優勢的突破口,妄圖以《反脅迫工具法案》這一 “核選項” 削弱中國競爭力。
布魯塞爾歐盟峰會上,馬克龍的表態將中法經貿博弈推向臺前:“歐盟應盡快動用反脅迫工具,機會首先從中國開始”。
這背后,是作為曾推動芯片設備出口管控的關鍵力量,法國顯然不滿足于單一企業的控制權。
2024 年促成安世半導體關鍵交易時,他本以為能拿捏中國功率半導體的命脈,沒想到反而戳中了中國自主研發的 “加速鍵”。
![]()
不到一年時間,中國企業就突破了 12 英寸功率器件晶圓制造技術,原本依賴安世供應的汽車廠商紛紛轉向國產替代,法國在該領域的市場份額硬生生掉了 15 個百分點。
這次失利沒讓他收斂,反倒讓他更執著于從中國身上找補回來。
此時的法國,早已是內憂外患纏身。
2025 年 10 月的法國央行報告顯示,經濟復蘇時間被推遲到 2026 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是把當年經濟增長率預期壓到了0.3%,遠低于歐元區 1% 的平均水平。
標致雪鐵龍關閉了本土三座工廠遷往東南亞,雷諾的電動化轉型因成本過高屢屢停滯,施耐德、巴黎銀行接連推出緊縮計劃,傳統制造業的 “出走潮” 讓本就嚴峻的就業市場雪上加霜。
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的數據更刺眼:14.4% 的貧困率,7% 的民眾交不起水電煤氣費,公共債務占 GDP 比例剛勉強壓在 109.9%,明年就要超過意大利成為歐元區最大借債國。
國內的政治僵局更讓馬克龍頭疼。
勒科爾尼政府僅撐了 27 天就垮臺,創下第五共和國最短任期紀錄。
左翼抵制緊縮政策,極右翼抬高要價,連執政黨聯盟內部都出現裂痕,他的民意支持率跌到了三成以下,七成民眾呼吁他辭職。
在這樣的困局里,馬克龍把對華施壓當成了破局的 “救命稻草”,就像有人在泥潭里抓住了一根藤蔓,哪怕知道可能拽不動,也不愿輕易松手。
他盯上的 “反脅迫工具”,身世本就不簡單。
![]()
這東西 2021 年底就被提出來,最初是為了應對美國的經濟單邊霸凌,直到 2023 年 11 月才由歐洲議會和理事會拍板通過,當年 12 月 27 日正式生效。
設計這套規則時,歐盟想得挺周全,先得認定第三國存在 “經濟脅迫”,再跟對方談判調解,談不攏才能用手段,而且每一步都得成員國 “有效多數” 同意才行。
可用的手段更是五花八門,從加關稅到限制公共采購,從卡金融服務到禁知識產權使用,甚至能直接索要賠償。
![]()
但這套看似完美的機制,從生效到現在一直是 “擺設”。
2024 年特朗普對歐盟加征鋼鋁關稅時,法國和德國都喊著要啟用,最后還是沒敢動。
核心原因再簡單不過,那就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歐盟跟中國的經貿聯系早就是 “你中有我”,2024 年前雙邊貿易額就突破了 8000 億歐元,中國既是歐盟最大的進口來源地,也是第二大出口國。
![]()
德國車企最能體會這種綁定。
奔馳、寶馬、大眾的海外訂單里,中國占了整整一半,光是大眾集團去年就從中國賺走了 280 億歐元利潤。
法國自己也一樣,波爾多紅酒每年對華出口占總產量的 18%,達能的酸奶在中國市場的營收比本土還高,這些都得靠穩定的貿易關系撐著。
更現實的是,歐盟現在根本經不起折騰。
能源價格剛從高位回落,核心通脹率還在漲,對俄制裁的副作用沒消化完,很多國家的工業用電成本比 2021 年翻了一倍。
這種時候對中國動手,無異于給自己的經濟復蘇潑冷水。
但馬克龍不管這些,他有自己的算盤。
在他看來,炒作 “中國脅迫論” 能轉移國內視線,讓民眾暫時忘了高失業和低增長;用歐盟的工具打壓中國產業,能給法國的高端制造騰出市場空間;要是能在 “脫鉤” 過程中占住中間環節,法國企業說不定能取代部分中國供應商的位置。
![]()
這也是為什么法國總在稀土、綠色技術這些領域挑頭跟中國較勁。
2024 年末,法國官員就在歐盟內部提議,把中國的稀土出口管控算成 “經濟脅迫”。
可實際上,中國加強稀土管控是為了完善兩用物項管理,早就說明不針對任何國家,完全符合國際規則。
中國這邊的態度一直很從容。
![]()
面對稀土問題的關切,中方明確表示愿意就供應鏈穩定磋商,也歡迎法國和歐洲企業參與綠色轉型。
今年年初中美達成的經貿協議,更讓歐盟看到中國在外交上的靈活性,不是像他們想的那樣強硬,而是愿意在合作框架內解決問題。
反觀馬克龍,顯然沒看清局勢。
安世半導體的教訓還擺在眼前,他卻想著再試一次。
要是真把 “反脅迫工具” 用在中國身上,后果難以想象。
中國要是反制,法國的農產品、德國的汽車首當其沖,歐盟的產業鏈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下。
更關鍵的是,法國的經濟問題,靠打壓中國根本解決不了。
制造業外流是因為成本太高,青年失業源于勞動力市場失衡,這些都是國內的結構性矛盾。
馬克龍推出的 “未來工業” 計劃,因為政治博弈推進緩慢,與其花精力在布魯塞爾喊口號,不如好好琢磨怎么把本土產業升級搞起來,怎么讓企業愿意留在法國。
現在的全球經濟格局里,沒有誰能獨善其身。
德國車企靠著中國市場活下來了,中國的新能源產業也需要歐洲的技術,這種互利共贏的關系,不是一把 “反脅迫工具” 就能切斷的。
馬克龍把這當成法國的 “機會”,或許從一開始就搞錯了方向。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