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大陸以國家立法形式設立“臺灣光復紀念日”,并在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紀念活動,公布歷史照片,邀請抗戰老兵出席,但臺北市長蔣萬安卻選擇出席了一場與歷史毫無關聯的生態博覽會開幕式,并在記者追問下,回應說“中華民國有自己的光復節”。
一個有著顯赫家族背景的政治人物,為何在涉及歷史定位和國家主權這類大事面前選擇躲閃?又為何明知家族的歷史與光復節密不可分,卻依舊選擇回避統一的問題?這到底是在顧全政治利益,還是刻意劃清界限?蔣萬安到底站在哪一邊?
![]()
1945年10月25日,臺灣正式脫離日本殖民統治,重回中國版圖,是中國抗戰勝利的重要成果之一。這一天不僅是歷史的印證,更是兩岸同屬一中的法理依據。當天,在臺北中山堂舉行的受降儀式上,日軍代表安騰利吉向中國政府代表陳儀正式投降,并呈上軍刀,標志著臺灣光復。
1946年,國民政府宣布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節”,并恢復臺灣居民的中國國籍。對于中國人而言,這天具有無法替代的重要性。幾十年來,兩岸對這段歷史的紀念方式雖各有不同,但大陸此次將這一紀念日通過國家立法形式確立下來,代表著對歷史的莊重回應,也是一種政治宣示。
![]()
大陸設立紀念日的決定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具有最高層級的立法效力。當天的紀念活動形式多樣,不僅有官方招待會,還有歷史影像資料公開、抗戰老兵回憶發言等多個環節,展現出對歷史的尊重,也傳遞出堅定立場。
相比之下,臺灣民進黨當局在這一天表現得極其冷淡,不但沒有官方紀念動作,甚至黨內多位高層公開否定光復節的存在。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直接表示“臺灣沒有光復節”,而行政機構負責人賴清德,也在當天未提及任何相關內容。
![]()
蔣萬安的表現,成為當天焦點之一。作為蔣介石的曾孫、蔣經國的孫子,輿論原本認為他會做出符合家族立場的發言。結果他選擇缺席紀念活動,轉而出現在大安森林公園的開幕式上。
面對記者提問,他沒有正面回答大陸設立紀念日的意義,而是強調“中華民國有自己的光復節”,并關心“市民有沒有補假”,這一回應被廣泛認為是回避問題、刻意模糊立場。
他這番話表面上沒問題,實則暗藏玄機,是在劃分“兩套歷史體系”,將大陸紀念的“光復”與臺灣的“光復節”人為分割,從而避免觸碰“統一”這個敏感詞。
![]()
蔣萬安的態度并非首次引發爭議。早在他擔任“立委”期間,就因一度支持蔡英文的兩岸政策遭到輿論批評。2022年當選臺北市長之后,他提出所謂“兩反、三不、三要”原則。
這套原則包括:反對“臺獨”,反對“一國兩制”;不挑釁、不引戰、不怯戰;要交流、要對話、要合作。看似中立,實則避重就輕。最關鍵的“統一”二字從未出現在他的口中。
這套話術被認為是一種政治中間路線,既不冒犯綠營,也不得罪藍營基本盤,更重要的是,為自己未來可能競選更高職位留下回旋余地。
![]()
他的父親蔣孝嚴則完全不同。2023年7月,蔣孝嚴回到杭州參加活動,在發言中動情表示:“回家的感覺真好!我們是中國人,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也是。”
他堅定主張一個中國,并表示一直教育兒子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他曾多次公開強調,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是不能動搖的信念。這一番話感動了很多人,也被認為是蔣家對祖國的情感延續。但令人遺憾的是,蔣萬安面對記者轉述父親的這番話時,并沒有回應,而是選擇回避。
![]()
蔣萬安的“姓蔣”,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歷史象征意義。2005年,他隨父親蔣孝嚴從“章”姓改為“蔣”,承認自己是蔣介石的曾孫、蔣經國的孫子。這一改姓行為被解讀為繼承蔣家政治衣缽,繼續參與臺灣政壇。
但從實際表現來看,他在涉及兩岸關系、統一大業等問題上始終小心翼翼,更傾向于用“維持現狀”來作為政治立場。而這種模糊態度,在當前臺海局勢日益緊張的背景下,顯得尤為敏感。
![]()
歷史資料中,蔣介石本人也曾公開承認“中華民國已亡”。1950年3月13日,他在臺灣發表演講時說:“我們的中華民國到去年年終,就隨大陸淪陷,而已經滅亡了。”
這段話被詳細記錄在1959年出版的《蔣總統集》中,如今蔣萬安卻仍以“中華民國”為立場基礎,回避統一,甚至在光復節的問題上與大陸劃清界限,這一行為在很多人看來,是對家族歷史的背離。
![]()
今年6月,賴清德推動“大罷免”風波,蔣萬安不僅未明確反對,反而公開表示“希望賴清德繼續發表演講”,此舉引發藍營內部不滿,也讓外界進一步看清他在政治立場上的“搖擺不定”。
不少網民質疑他“吃著祖宗飯,砸著祖宗碗”。父輩和祖輩曾為國家統一付出心血,而他卻在關鍵時刻選擇回避,這種鮮明的對比令人唏噓。
大陸此次設立紀念日,顯然不僅僅是一個紀念活動,更是一次政治信號。通過法律形式確立光復節,就是在行使主權、宣示立場,同時也是對島內“去中國化”潮流的一次有力回應。
![]()
臺灣《觀察》雜志社發行人紀欣公開表示,大陸的做法正中臺胞心聲,有助于喚起兩岸同胞的共同記憶,強化兩岸同屬一中的歷史基礎。
國民黨新任主席鄭麗文在光復紀念日當天公開發聲,肯定大陸設立紀念日的意義。她強調“如果沒有抗戰勝利,就沒有臺灣光復”,這番話獲得輿論好評,也體現了國民黨內部仍有堅持立場者。
相比之下,蔣萬安的沉默和回避顯得格外尷尬。他不僅未參與任何相關紀念活動,甚至連一句支持的表態都沒有。島內媒體評論稱,他正在刻意與“統一”劃清界限,以保住自己在政壇的位置。
![]()
蔣萬安如今的處境,正是整個臺灣政壇的縮影。一方面,歷史的分量不容忽視,另一方面,島內政治風向決定了政治人物的生存方式。在“統一”與“選票”之間,很多人選擇了后者。
他用一場看似平常的公園開幕式,回避了一個本應面對的歷史問題。這或許是政治的現實,但對歷史而言,卻是一種缺席。
![]()
大陸早已明確表示,祖國終將統一,臺灣必將回歸。無論是通過法理,還是通過現實,統一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像蔣萬安這樣的政治人物,如果繼續搖擺,只會被歷史的洪流所拋棄。
蔣萬安在關鍵時刻的立場再次引發爭議,他的選擇或許是現實政治的體現,但在統一問題上模糊不清,只會讓他逐漸失去家族的歷史光環和民眾的信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