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吃飯,一個老同學幾杯酒下肚,就開始了他的暢想,說要是哪天走了狗屎運,中個千萬大獎,人生就徹底解放了。他說得兩眼放光,細節都規劃好了:立馬把辭職信拍老板桌上,換輛百萬級的豪車,再買套江景大平層,剩下的錢存銀行,光吃利息就夠周游世界了。
我聽著,沒忍心打斷他的興致勃勃。但心里想的卻是,老同學這美好的幻想,大概率會以悲劇收場。
這真不是潑冷水,有太多活生生的例子擺在面前。美國那邊有項跟蹤研究,結論挺扎心的:大約七成的巨額彩票中獎者,會在三到五年內把獎金敗光,而且其生活境遇,會比中獎前更慘。英國的數據也差不多,接近一半的大獎得主,五年內就會回歸“無產階級”。
![]()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2024年發布的《彩票中獎者生活質量追蹤調查》,在500名千萬級獎金獲得者中,僅有38.4%的人表示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升,而高達35.9%的人表示生活質量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
這種現象背后有個殘酷的邏輯:我們總在幻想擁有那筆錢,卻從未想過自己是否具備駕馭那筆錢的能力。這就像讓一個只開過拖拉機的司機,突然去駕駛一架波音747,不是給他自由,而是把他推向了失控的邊緣。
美國就有個這樣的案例。1997年,美國得克薩斯州的比利-鮑勃-哈雷爾中得三千多萬美元,瞬間從普通打工仔變成了超級富豪。此后,他開始揮金如土,對身邊所有人的請求都來者不拒,扮演著“圣誕老人”的角色。但最終,這筆橫財把他引向了絕路,妻離子散。在他開槍自殺后,他的財務顧問透露,哈雷爾生前多次表示,中獎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不幸。
還有個更極端的例子,2001年,一個叫戴維的人中了近三千萬美元,他過上了極度奢侈的生活,購買私人飛機、豪宅,生活極盡奢華。但財富來得快,去得更快,沒過幾年他就宣告破產,最后被人發現死在了一個堆滿垃圾的儲藏室里,晚景無比凄涼。
所以你看,天上掉下來的不是餡餅,更像是一個燙手的山芋,或者說,是一面人性的放大鏡。它放大的,往往不是美好,而是我們平時隱藏起來的弱點,以及周圍復雜的人性。
或許你會反駁說,我中獎后肯定不會像他們那樣。那好吧,就算你很理智,可是你知道自己中獎后會面臨哪些突如其來的問題嗎?
首先,中獎之后,你面臨的第一個也是最兇險的挑戰,就是你身邊最熟悉的人。你的社會關系網,會瞬間變成一個巨大的財富“黑洞”。一張中獎彩票,就像一顆砸進平靜生活的深水炸彈。消息一旦傳開(而你想完全保密,難度堪比中獎本身),你的電話會被打爆,微信會被擠爆。十幾年不聯系的小學同學會突然想起你們“深厚”的友誼,八竿子打不著的遠房親戚會帶著“祖上是一家人”的故事登門拜訪。
各種請求會像雪片一樣飛來,名目繁多且令人難以拒絕:表舅創業缺少啟動資金,朋友的兒子出國留學急需擔保,鄰居的女兒生病需要一筆救命錢……每一個請求背后,都站著一個你無法輕易說“不”的人。
國內就有過這樣的真實案例,湖北一位中了三千萬的彩民王先生,在兌獎現場情緒就崩潰了,對著工作人員大喊:“這錢我不要了,還不如讓我老老實實打一輩子工!”
后來了解到,他在中獎消息泄露后,陷入了無盡的人情漩渦里,各種借貸、捐款、投資的請求甚至詐騙電話,把他團團圍住,讓他焦慮到整夜失眠,精神狀態幾乎被壓垮。
這種壓力,本質上源于我們所處的“熟人社會”的文化基因。在這種文化里,你的巨大成功,尤其是這種“不勞而獲”的幸運,在某種程度上會被周圍的人視為一種“公共資源”。大家會覺得,“分一杯羹”是理所當然的。你要是拒絕,就會被貼上“為富不仁”、“忘本”的標簽,多年經營的人際關系可能瞬間崩塌。
正因為如此,法國國家彩票公司專門為幸運兒們編寫了一本《中獎者黃金法則》的小冊子,幾乎可以看作是一本“中獎者生存指南”。
這本身就說明,中獎后所面臨的社會和心理壓力,已經是一個普遍且嚴重到需要官方出面指導的社會問題了。
![]()
除了這些明目張膽的請求,還有一種更隱蔽的消耗,叫做“慈善捐贈”。
在法律上,你完全有權一分不捐。但在領獎那個眾目睽睽的場合,在媒體鏡頭和工作人員“善意”的注視下,在那種“天降橫財理應回饋社會”的濃厚氛圍里,很多人都很難頂住壓力,會當場承諾捐出一部分。
這背后有一種微妙的“幸存者愧疚”心理在作祟——憑什么是我?我是不是該做點什么來彌補這種“不勞而獲”?捐款,就成了許多人緩解這種心理壓力的最快途徑。
有數據統計,國內彩票大獎得主的實際慈善捐款,平均能占到獎金的15%到25%。一筆千萬獎金,扣除20%的偶然所得稅,扣除超過500萬部分的3%的特別調節稅,1000萬獎金真正落入你口袋的只有785萬。如果再捐掉一二百萬,你實際拿到手的就更少了。
所以你看,人情的“債”和社會的“期望”,就像兩張貪婪的嘴,在你還沒捂熱獎金的時候,就已經狠狠地咬下了兩大口。而這,僅僅是這場財富考驗的第一關。
上面咱們聊了中獎后來自外部的人情世故,那就像一場必須面對的風暴。但說實話,真正的危機,往往源于內部,源于我們自己的內心和認知。當一筆遠超我們日常想象的財富砸下來時,它首先摧毀的,不是貧窮,而是我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那點“理性”。
我有個朋友,他一個遠房親戚前幾年真中了幾百萬。他去道喜,回來說了句挺有哲理的話:“他那樣子,不像得了寶貝,倒像揣了個炸彈,手足無措的。”
這筆橫財帶來的第一個沖擊,是心理上的失重感。你想想,一個人昨天還在算計這個月的房貸、孩子的補習費,今天突然賬戶里多了八位數,這種切換太劇烈了,人的心態很容易“變形”。
上海交通大學有位心理學教授劉偉做過研究,發現超過七成的彩票大獎得主,在中獎后一年內,會經歷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比如焦慮、抑郁,甚至人際關系緊張。
這種感覺很復雜,一方面當然是狂喜,另一方面,卻伴隨著一種深刻的不真實感和不安全感。你會忍不住懷疑:這真的是我的嗎?會不會明天一覺醒來就沒了?
更有趣的是,不少人會產生一種“幸存者愧疚”。憑什么是我?我何德何能?這種微妙的心理,會驅使他們通過兩種方式來尋求解脫:一是瘋狂消費,用“買買買”來證實財富的真實性,獲得一種虛假的掌控感;二就是上面提到的“被動捐款”,通過散財來緩解內心的道德不安。
中國心理學會2025年的一份調查提到,大約38%的大獎得主曾經歷過明顯的愧疚感,而其中超過七成的人,是通過捐款來尋求心理解脫的。
這種心理失衡,在行為經濟學上有個相關的概念,叫“心理賬戶”。意思是,我們會把不同來源的錢,放在心里不同的“賬戶”上。辛苦工作賺來的血汗錢,我們花起來精打細算,因為那是“勤勞致富”賬戶里的。而中獎得來的錢,我們潛意識里會把它歸入“意外之喜”賬戶,這個賬戶里的錢,花起來就“不算錢”,格外大方,也格外輕率。
這就引出了第二個,也是最致命的問題:理財能力的“鴻溝”。我們絕大多數普通人,這輩子接受過的財商教育,大概只夠管理一份月薪,處理一下房貸車貸。我們的能力圈,就在幾十萬到一兩百萬這個量級。突然給你一座幾千萬的金山,這已經完全超出了你的能力邊界。
清華大學的金融研究中心多年前做過一個調查,結果挺說明問題的:中國居民對股票、基金這類基礎投資工具的認知度都不到四成,更別提更復雜的資產配置、風險對沖了。中國人民銀行的另一個調查也顯示,咱們老百姓的金融知識得分,在金融素養的幾個維度里是偏低的。說白了,我們普遍缺乏讓財富保值增值的專業知識。
這就導致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中獎者常常會陷入一種“點石成金”的錯覺里。他覺得自己能中大獎,說明運氣爆棚,有“財神爺”罩著,那這種好運自然會延續到所有投資領域。于是,他們很容易聽信身邊人介紹的“一本萬利”的項目,或者自己盲目沖進完全不懂的投資領域,比如虛擬貨幣、原始股、海外地產之類。
東北有個很有名的例子,叫“彩王”馬洪平。他連續兩次中了五百萬大獎,這運氣簡直逆天。但他隨后就魔怔了,堅信自己摸透了彩票的規律,把之前中的錢全部砸回去繼續買,夢想中得更多,結果可想而知,最終傾家蕩產,晚景凄涼。
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就叫“控制錯覺”,就是說,人會高估自己對隨機事件的控制能力,把純運氣當成是自己的能力和規律。
數據更能說明問題。
中國彩票研究中心有統計,大約35%的中獎者在五年內,就會因為缺乏理財知識和沖動消費陷入財務困境。而某家理財機構的調研更嚇人:超過60%的中獎者,在五年內資產縮水幅度會超過80%。
這是個什么概念?一千萬,五年后可能就剩下一兩百萬,甚至更少。財富的蒸發速度,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快得多。
除了亂投資,另一個財富流失的大口子,就是生活方式的“鳥槍換炮”。以前開十萬塊的代步車,現在覺得至少得百萬豪車才配得上身份;以前住九十平米的剛需房,現在非得看幾百平的大平層或者別墅;以前旅行住連鎖酒店,現在非五星級、頭等艙不住。這種消費升級的欲望,一旦閘門打開,就很難關上。
有調研顯示,超過70%的中獎者會在一年內購買新房,超過六成的人會更換座駕。這些大額支出,瞬間就會吞噬掉大量現金。而且,維持這種高水平生活,本身就需要持續的高額支出,就像一個吞金獸。
我認識一位中了幾百萬的朋友,他后來跟我感慨:“中獎頭三個月,感覺自己是世界之王,花錢如流水。半年后,除了房子大了、車子好了,我發現生活其實沒啥本質變化。該有的煩惱一樣不少,甚至因為怕露富,多了很多不必要的擔心。最后算算賬,嚇出一身冷汗,趕緊回歸正常節奏。”
所以你看,外部的壓力固然可怕,但內心欲望的魔鬼和認知能力的短板,才是讓這筆橫財迅速消散的根本原因。財富像一面照妖鏡,它放大了我們內心的貪婪與恐懼,也暴露了我們能力圈的邊界。沒有足夠的心智和認知去駕馭,給你一座金山,你也守不住。
![]()
前面說了這么多悲觀的話,是不是就說中了大獎還不如不中,一旦中獎就注定是個悲劇結局了呢?那也未必。
確實,有大量研究表明大約七成的中獎者幾年內會返貧,但總有那么三成的人,能穩穩地接住這份“運氣”,甚至讓生活真正邁上新臺階。這其中的區別,就在于那么一點“人間清醒”和一套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
我見過最聰明的一位中獎者是個四十來歲的中年人。他在領獎前,干的第一件事不是歡呼雀躍,而是關掉手機,帶著直系親屬開了個嚴肅的“家庭會議”。會議的核心就兩條:
第一,明確這筆錢是全家共同的機遇也是責任,以后任何大額支出必須集體商議;
第二,統一對外口徑,就說獎金大部分用來還了莫須有的“巨額債務”,剩下的買了年金保險,每月只能領點生活費,手里根本沒活錢。
這一招“乾坤大挪移”,巧妙地把自己從“肥羊”的角色,轉換成了“表面光”的負債者,瞬間擋掉了九成以上的借貸請求。
這種低調和界限設定,是保住財富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有經驗的心理咨詢師會建議,中獎后的頭三個月到半年,是心理調適的“關鍵期”,這段時間做的決策往往帶著情緒化和不理性,最容易壞事。
所以,專業的財富管理機構通常會給出一個“三不”原則:72小時內不做任何重大決定;一個月內不進行任何大額消費和投資;三個月內不改變核心生活狀態(比如立刻辭職)。
這就引出了第二個關鍵點:尋求專業幫助,建立你的“防御工事”。
一個人單打獨斗,很難對抗洶涌而來的各種誘惑和壓力。一個合格的財務顧問,能幫你做兩件至關重要的事:一是“降溫”,在你頭腦發熱想砸錢干大事的時候,用數據和案例給你潑點冷水;二是“規劃”,幫你把一筆“死錢”變成可持續產生現金流的“活水”。
比如,稅后到手八百萬,一個比較穩健的方案可能是這樣的:拿出三成放到最保守的國債、大額存單里,作為家庭的“壓艙石”;再拿三成配置一些中等風險的穩健型基金,追求一定的增值;兩成用于改善生活,比如換套好點的房子,這既是消費也算資產;剩下兩成,一部分作為家庭備用金,另一小部分,如果你實在心癢,可以拿出來嘗試點你一直想做的“高風險”投資,就算全虧光了,也不傷筋動骨。
這樣一套組合拳下來,每年能產生一筆相當可觀的被動收入,足以提升生活品質,又不會坐吃山空。
除了管錢的,律師和心理咨詢師同樣重要。律師能幫你從法律層面規避風險,處理好合同和潛在的糾紛;而心理咨詢師,則是你情緒的“垃圾桶”和“穩壓器”,能幫你處理那種“不真實感”和“愧疚感”,平穩度過心理失衡期。
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一個更深層的問題了:我們社會對于“暴富”這件事,是不是本身就存在一種扭曲的心態?
彩票背后,折射的其實是一種廣泛存在的“暴富心理”。中國消費者協會前幾年有個調查,長期買彩票的人群里,年均花費超過五千元的占了很大比例,而他們實際的中獎回報,遠低于投入。這說明什么?說明大家買的不是彩票,是一個“一夜改變命運”的幻想。
這種心態,源于我們對于小概率事件的“可得性偏差”。
媒體上整天報道誰誰中了大獎,這種信息反復沖刷,會讓人們下意識地高估了中獎的概率,覺得“那個人為什么不能是我?” 這種心態不僅體現在買彩票上,也滲透在炒股、炒幣等各種投機行為里。
云南就有過這么一個悲劇案例,一個女子中了一百萬后,心態徹底失衡,沉迷于博取更大的頭獎,最后竟然挪用了三百多萬公款來買彩票,人生徹底毀掉。
所以,當我們討論中獎者該如何自處時,其實也是在反思我們整個社會的財富觀。我們是不是過于強調結果的“暴富”,而忽略了過程的積累?是不是過于看重財富的數字,而輕視了駕馭財富的能力?
回過頭來看,那些最終能“穩得住”的中獎者,無一不是跳出了“暴發戶”的思維定式。他們沒有把獎金看作可以肆意揮霍的戰利品,而是視為一份需要精心打理、讓其產生長遠價值的資產。他們或許這樣想:中獎解決的只是“從零到一”的原始積累問題,而如何讓“一”變成“十”,甚至“一百”,靠的還是知識、耐心和理性的力量。
一位成功守住財富并過得很好的中獎者說過一段話,我印象很深:“這筆錢真正的價值,不是讓我能炫耀什么,而是給了我說不的底氣。我可以對不喜歡的工作說不,對無理的請求說不,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留給我真正在乎的人和事。”
你看,財富的最高境界,或許不是揮金如土的快感,而是它帶來的那種“選擇的自由”和“內心的安寧”。
所以,下次我們再路過彩票站,做著千萬大獎的美夢時,或許可以先冷靜下來,捫心自問一句:我期待的,究竟是那串中獎號碼,還是擁有駕馭那筆財富的智慧和心性?前者靠的是運氣,虛無縹緲;而后者,才是我們真正可以通過學習和修煉,牢牢握在自己手里的東西。
參考資料:
《彩票中獎繳納個稅如何計算?四部門發文進一步明確》-中國政府網
《湖北男子買彩票中了3000萬,一周后去兌獎哭訴:還不如打一輩子工》-中國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