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美轉向統一
蘭德公司10月發布的《穩定美中競爭》報告中提出“新三不”政策,即“不支持臺灣獨立”、“不尋求兩岸永久分離”、“不反對和平統一”,并建議美國主動推動兩岸“漸進式和平發展”。賴清德徹底坐不住了!
![]()
這與該機構20年前鼓吹“軍事打擊中國”的立場形成鮮明對比,標志著美國精英層開始正視中美實力對比的現實。中國已經在經濟規模、軍事裝備、科技突破等方面已具備與美國平等博弈的資本,如果在此背景下繼續沿用“零和博弈”思路可能導致兩敗俱傷。
而這種轉向并非孤例,昆西研究所專家史文直言“臺灣并非美國核心利益,不值得為它與中國開戰”,主張放棄戰略模糊以降低沖突風險。美國《外交事務》雜志也刊文警告,炒作“臺灣地位未定”可能干擾中美關系大局。這些聲音都無一例外的折射出美國戰略界的務實主義思潮,商界擔憂“脫鉤斷鏈”重創自身利益,學界質疑對抗邏輯的有效性,政界開始反思“以臺制華”的長期成本。
![]()
而美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呈現出的是“說一套做一套”的矛盾性,一方面美國10月發布的新交往準則允許官員“定期在聯邦大樓接待臺當局官員”,并擴大在臺經濟文化辦事處的互動范圍。但這種“技術性松綁”被臺當局視為“外交突破”,實際仍受“護欄”限制,例如不允許在臺灣“重大節日”期間參與敏感活動,以避免觸碰“一個中國”政策紅線。
二 66架F16V遭扣
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在經貿談判中試圖將臺灣問題工具化,特朗普多次暗示將在APEC峰會等場合與中方討論臺灣問題,以換取稀土出口解禁等利益。這種“交易思維”暴露了美國對臺政策的本質,臺灣被視為可議價的籌碼,而非需要承擔義務的盟友。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在被問及“是否出兵保臺”時始終回避,僅稱“不希望中國采取軍事行動”,進一步凸顯其“戰略模糊”的實用主義色彩。
![]()
與此同時,美國對臺軍售正陷入“政治承諾與現實困境”的雙重悖論。盡管美國國會通過《豪豬法案》試圖加速對臺軍售流程,但66架F16V戰機訂單因稀土供應鏈中斷、全球訂單優先級調整等原因嚴重滯后。截至2025年10月,臺當局支付的1500億新臺幣僅換來6架戰機的紙面交付,實際驗收進度為零。
![]()
這種“付款無貨”的局面不僅削弱了臺軍“以武拒統”的能力,更暴露了美國軍工體系對中國稀土的深度依賴。比如F16V的雷達、發動機等核心部件高度依賴中國生產的釹鐵硼永磁體和釤鈷磁鋼,但中方軍用稀土管制的程度十分嚴格,導致美國無土可用。
總結起來,當前臺海局勢正經歷從“危機頻發”到“風險管控”的轉變,美國戰略界逐漸形成共識,在科技、南海等領域的競爭需保持克制。但臺灣問題仍是最危險的“火藥桶”,為此,蘭德公司建議建立中美高層定期對話機制,在臺海問題上明確“三不”立場以降低誤判風險。這種思路與中方提出的“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存在部分交集,也為未來中美在臺灣問題上的博弈提供了潛在的談判空間。
![]()
參考資料:
海峽導報:《美售F16交機恐全跳票》
臺海網:《美智庫建議“漸進式和統”引震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