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時光匆匆,轉瞬之間,十一月已經悄然來臨。
過去的日子,我們經歷了痛苦和失去,也遭遇過苦難和委屈。
但不管世事如何變幻,我們的心卻依舊保持著熱忱,勇往直前。
天氣漸冷,陽氣漸收,如今已至萬物斂藏的季節。
恰逢此時,拋開過往的瑣事,收起浮躁的內心,積攢好運的能量。
11月,最好的生活方式,是放下、收斂、沉淀。
![]()
01
放下浮華,收心養性
楊絳先生曾說: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自身的恬淡;
我們曾如此渴望他人的認可,到最后才明白,生活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前半生的我們,總是在做加法,喜歡追逐喧鬧、愛慕浮華。
走過半生才發現,只有自己內心的安寧,才是一個人最好的歸隱。
1.放下得失,坦然接受
曾在網上看過一句話:
“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是夾雜著煩惱和憂慮。”
所有人都想歲歲無憂、一路坦途。
但是,人生的旅程中,不可能一直都是春和景明。
生活,也總是在“不斷失去”和“不斷得到”中循環往復。
對此,有人沮喪,有人懊惱,甚至有人開始懷疑自己、懷疑人生。
然而,命運所賜予的一切好壞,都是人生必經的旅程。
與其自苦自憐,不如放下得失、坦然接受。
只有如此,才能以空杯的狀態,承載更好的未來。
當你看淡得失才會明白,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賜。
2.放下名利,寧靜致遠
《圍爐夜話》有言:
“心靜則明,水止乃能照物。”
就像我們只有在平靜的水面上,才能清晰地看見倒影。
我們只有徹底把心靜下來,才能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才能從安靜里獲取力量,于蒙昧中上下求索,不斷完成自我救贖。
名利二字本無好壞,但是一顆急功近利的心,會讓人慢慢掉入深淵。
名與利只是身外之物,過眼云煙。
人生的意義更多在于向自己的內心發掘,去充實和磨練。
放下名利,以淡泊的心態去面對,會免去許多精神上的痛苦。
寧靜致遠,靜下心更多的審視自己,才能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并堅定為此努力的決心。
![]()
02
學會收斂,富養身心
作家雪小禪說:
“人到了一定年紀,是往回收的。
三兩知己、一杯淺茶,把生活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年少的我們浮躁輕狂,喜歡放縱和張揚。
對所有的人和事,都是“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殊不知,聰明人的處世之道,是收斂自己、富養身心。
所以,十一月的第一天,請從收斂開始。
收斂自己的放縱和張揚,收斂自己的貪念和欲望。
1. 收斂內藏,富養身體
有人說:
“傷害一個人,就像一顆釘子釘在木板上;
你可以隨時把釘子拔掉,但木板上的那個洞卻永遠不會消失。”
我們的身體也是這樣,它會記住我們每一次的放縱:
每一次的通宵熬夜,每一次的暴飲暴食,它都會一一記錄在冊。
一旦時機成熟,就會開啟“自毀程序”,讓我們措手不及!
思想家蒙田曾說:
“健康,是自然所能給我們準備的,最公平、最珍貴的禮物。”
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貴,無論你是普通人還是社會名流。
一旦你傷害自己的身體,就會失去健康,所有的成就也都會一瞬清空。
所以,在天氣漸涼、細雨生寒的十一月里。
停止那些放縱、自毀的不健康作息。
順應時節的變化,把握秋冬養身的核心:
調節飲食,輕食簡餐以提升我們的生氣;
收斂內藏,保暖避寒以蓄養我們的陽氣;
調節作息,保證睡眠以補充我們的精氣。
如此,我們才能富養身體,獲得健康、為“幸福人生”打底!
2. 收斂貪欲,身心自在
“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人在世間行,不可能沒有欲望。
適度的欲望,能激發我們的動力;
但過度的貪欲,只會推我們走向絕境。
柳宗元在《蝜蝂傳》中,就說過這么一個故事:
有種叫蝜蝂的小蟲子,總是爬行中,貪婪地把所有遇到的東西都抓起背上。
它的背部很粗糙,那些堆積的東西不會輕易散落。
所以,它走得越久,就會背得越多。
即使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它也不愿舍棄背上的累贅。
加上它又喜歡往高處攀爬,所以它的結局,往往是從高處跌落,最后力竭而亡。
很多時候,人生萬千煩惱,不是所得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
正如曾國藩所說:
“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
知足的人,常常感到天地寬廣;
貪婪的人,永遠都覺得感到宇宙狹小。
所以,以今為始,收斂自己的貪念,節制自己的欲望。
如此,我們才能看到天地之寬廣,享受身心自在的快樂。
![]()
03
懂得沉淀,積蓄力量
“竹子定律”中說:
“每一棵竹子的生長,都是短暫而又漫長的。”
短暫的是,竹子在出土之后,會以每天30cm的速度瘋狂生長。
漫長的是,在竹子出土之前,它會花費將近4年的時間去沉淀自己。
在這期間,它必須將根埋進土壤深處,延伸數百平米,在黑暗的泥土里沉淀自身、蓄滿能量。
如此,它才能在出土之后短短的六周里,快速成長,逃離被當做食物的命運。
其實,做人亦是如此:
我們也只有沉淀怨氣、喂大格局,沉淀銳氣、蓄力向上,才能突破自己、成就未來。
1.丟掉怨氣,喂大格局
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如今,不少人都患上了“生活焦慮癥”,每天生活在抱怨和疲憊之中。
但是,一個人如果牢騷太多、抱怨太多,不僅對現狀沒有任何幫助,還會妨礙自己的身心健康。
正如作家周國平所言:
“與其時時抱怨,不如事事改變;與其處處訴說,不如靜靜默然。”
面對可以改變的局勢,與其抱怨連天,不如立刻行動,從每一個細節開始做出改變;
面對無法改變的困境,與其滿腹牢騷,不如沉淀怨氣,喂大格局以待轉機。
2.沉淀底氣,積蓄能量
《菜根譚》上說:
“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
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里,生活仿佛被開了二倍速。
可通往幸福的道路,從來沒有捷徑。
未經醞釀就獨自早開的花朵,往往都過早凋謝。
而那些蟄伏長久的鳥兒,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做人要有底氣,但不可鼠目寸光,操之過急!
該韜光養晦時,別著急出人頭地;
該努力積蓄時,別妄想一朝逆襲。
沉淀底氣,走好當下的每一步,才能蓄力向上,為以后的道路謀篇布局。
![]()
常言道: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十一月的秋意雖未全消,但西風漸寒、凜冬將至。
這是萬物伏藏的季節,也是我們修心養性、沉淀自身的好時節。
此時最宜:
嘗試放下、清空自己,釋懷過往的種種不愉快;
學會收斂,斂藏自身的張揚和放縱,富養身心;
懂得沉淀,忍住怨念,積蓄力量努力向上生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