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自古人文薈萃,人杰地靈。作為一個忙碌的都市人,我們每天行色匆匆,路過一條條街道,一棟棟樓房……或許您會留意到有些路名似曾相識,或是覺得某棟建筑別具風采,但您也許沒有時間停下腳步,去了解這些地方的歷史,領略這些地方的多彩。
點擊觀看視頻
陶海
曾是上海著名的流行音樂節目主持人,十多年前在拍攝紀錄片時與寶山結緣,在《寶山有個地方》系列當中他將帶領您到寶山這些有意思的地方去走走看看,感受寶山的萬種風情。
![]()
![]()
在制作了好幾期關于寶山濱江舊貌換新顏的節目之后,我坐在視野很好的景觀房里,遙望四面都是現代并且壯麗的景色。于是我不禁思索起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那就是寶山濱江在近現代歷史上不同時期的風貌,究竟是怎么樣的呢?在歲月如梭的演進當中,臨江的景觀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這大概就是我們現在能找到的寶山濱江最古老的形象了。
這是一幅繪制于清代晚期的寶山文廟的圖景,從畫面上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這是一個頗具規模的古代建筑群體。廟宇亭臺掩映在綠樹紅花之間,面朝著磅礴的江海交融,但遺憾的是這些雄偉的建筑群,都在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中被炸毀了。現在,我們只能從這幅魁星閣的老照片中,遙想這里建筑群當年的風采了。
![]()
![]()
![]()
這張照片是一群好友于1928年8月11日在寶山濱江的合影,照片中用手指著前方的人是著名文學家聞野鶴的夫人,而站在她背后的正是聞野鶴本人。而這張照片的拍攝者,是鼎鼎大名的攝影家郎靜山。從這個時期的很多照片當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當時的寶山濱江主要是一片灘涂,是城市人野游的好去處。這個女孩子在1936年送給友人留念的照片當中,抱著個相機站在江邊,綻放著屬于那個年代溫潤的笑容。
![]()
![]()
![]()
這是1956年一所學校的學生在寶山濱江夏令營的照片。在那之后不久,響應國家植樹造林的號召,江蘇與上海兩地的青年人聯合起來,就在這片灘涂上種樹栽花修橋鋪路,并且修復了包括大成殿在內的幾處古建筑,形成了當時頗具影響力的友誼公園。
![]()
![]()
![]()
這是1962年,一個小朋友和小伙伴們在友誼公園的合影,看得出來他們都有一點點緊張,但卻帶著那個年代純真的笑容,后來友誼公園改名叫臨江公園。
對于上世紀90年代生活在寶山的人們來說,這樣的影像是再熟悉不過了。在結束了繁忙的工作之后,臨江公園是最好的休閑選擇。后來還逐漸修建了炮臺灣公園等人文景觀。思緒回到現在,窗外江海交匯,濤聲依舊。但岸邊的堤岸早就改換了模樣,高樓林立、氣勢恢宏,但是在這一份恢宏當中又透出一種親切、一種豁達,既有“金箍棒”的威武挺拔,又有上海·海上世界的歡聲笑語。寶山濱江景觀的不斷進化,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求。
全市首推!環衛作業車輛與“充電難”說拜拜!
寶山這所學校獲評全國“敬老文明號”
上海軌道交通19號線有新動作!大吳淞發展再添新動能
作者:陶海 唐吉慧
編輯:王之儀(實習)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寶山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