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2月,一部名為《畢業生》的電影登陸北美院線
它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英雄式的主角,卻以近1.05億美元的票房躋身當時影史第三,更成為撕裂舊好萊塢傳統的 “文化利刃”。
彼時的美國正處在社會變革的漩渦中,這部聚焦剛畢業青年情感與人生困境的電影,撼動好萊塢數十年的創作慣性。
![]()
《畢業生》的誕生本身就是一場對好萊塢商業邏輯的反叛。
故事的起點并非制片廠的精心策劃,而是制片人拉里?特爾曼的一次 “沖動投資”。
1963年他偶然讀到查爾斯?韋布的同名處女作,書中 “笑中帶澀” 的青年疏離感擊中了他,這種情緒在當時的好萊塢電影中幾乎是空白。
特爾曼不顧自己 “不輕易自掏腰包買版權” 的從業原則,拿出1000美元買下小說改編權。
![]()
但接下來的籌資格局,卻讓他陷入絕境。當時的好萊塢制片廠普遍認為,“青春迷茫” 題材太小眾,無法吸引廣譜觀眾,紛紛拒絕投資。
直到他找到有“B 級片之王”之稱的約瑟夫?萊文,事情才出現轉機。
萊文雖以制作低成本類型片聞名,但極具商業嗅覺。他看到了青年市場的潛力,不顧團隊反對,投入300 萬美元。
這在當時對非大制作影片而言已是天價,意外的是導演人選,麥克?尼科爾斯彼時剛從喜劇舞臺轉型電影,毫無商業片執導經驗,卻被小說的精神內核吸引,立刻答應接手。
好萊塢的選角傳統,向來是 “俊男靚女配經典人設”。
《畢業生》的選角卻徹底打破了這一鐵律。原著中的本杰明?布拉多克被設定為高大帥氣的運動型青年,制片廠力推當時紅極一時的羅伯特?雷德福。
但尼科爾斯卻堅決反對,他認為 “雷德福的帥氣會削弱角色的迷茫與格格不入”。
他把目光投向了當時29歲、身高僅1.67 米、在影視圈毫無名氣的達斯汀?霍夫曼。
霍夫曼甚至一度自我懷疑:“我和角色描述里的英俊形象毫無關系”。
尼科爾斯的回應堪稱經典:“本杰明的迷茫是內心的,他不需要外在的完美,這種‘不匹配’才是真實的”。
這一選擇在當時引發軒然大波,卻成為影史關鍵轉折。霍夫曼將自己在紐約戲劇圈打拼的壓抑與不甘,融入本杰明的角色中,那種面對成人世界的無措、對規訓的抗拒,讓無數青年觀眾產生共鳴。
后來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直言:“這一選角定義了未來 50 年的銀幕男主形象”。
![]()
女主角的選擇同樣顛覆傳統。制片人原本想請 “完美女性” 代言人多麗絲?黛飾演羅賓遜太太,用她的清純形象制造反差,但遭到拒絕。
最終啟用的安妮?班克羅夫特,此前因《奇跡制造人》中的圣潔教師形象深入人心,而她演羅賓遜太太時僅33 歲,比霍夫曼還小 6 歲。
她憑借精湛演技,塑造出既魅惑又壓抑的中年女性形象,讓角色超越了 “誘惑者” 的單一標簽。
《畢業生》的配樂傳奇始于一場 “意外”。
影片籌備時,尼科爾斯指定讓西蒙與加芬克爾創作三首新歌。但由于兩人檔期緊張,直到剪輯階段仍未交付作品。
情急之下剪輯師哈羅德?法恩斯沃思?霍爾將兩人1964年的舊作《寂靜之聲》插入本杰明迷茫徘徊的片段,沒想到效果驚人。
歌曲中“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 的低沉旋律,與本杰明在泳池中漂浮、面對父母朋友的虛偽祝賀時的孤獨感完美契合。
尼科爾斯立刻決定保留這首老歌,并催促西蒙與加芬克爾補寫新歌。
《斯卡布羅集市》《羅賓遜夫人》隨后誕生,尤其是《羅賓遜夫人》,歌詞中 “Jesus loves you more than you will know” 的調侃,貼合影片對成人世界虛偽的批判。
1968 年登頂 Billboard 排行榜,成為反文化運動的標志性歌曲。
這種 “音樂與敘事深度綁定” 的方式,在當時的好萊塢極為罕見。
此前的電影配樂多為純 instrumental 或服務于情節的插曲,而《畢業生》的配樂不僅成為情緒表達的核心,更獨立成為文化符號。
![]()
據Billboard 官方數據,影片原聲帶連續10周蟬聯專輯榜冠軍,銷量突破500萬張,這種 “電影帶火音樂、音樂反哺電影” 的模式,也成為后來好萊塢的創作范本。
《畢業生》最大的貢獻,是徹底重塑了好萊塢的觀眾定位邏輯。
在此之前制片廠堅信 “電影要吸引所有年齡段觀眾”,創作重心圍繞家庭、英雄、愛情等廣譜主題。
但《畢業生》上映后,數據給出了全新答案,兩年熱映期間,近48% 的觀眾年齡在24 以下,青年群體成為票房主力。
這一發現讓好萊塢徹底醒悟,青年市場的潛力遠超想象。
![]()
詹姆斯?邦德式的完美英雄、約翰?韋恩式的西部硬漢逐漸退居二線,霍夫曼、阿爾?帕西諾等 “反英雄” 演員崛起,聚焦青年困惑、社會批判的題材成為主流,開啟了 “新好萊塢電影運動”。
《逍遙騎士》《午夜牛郎》等影片紛紛跟進,形成了好萊塢的創作革新浪潮。
影片雖讓尼科爾斯斬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卻并非一帆風順。
上映初期,《紐約時報》等媒體曾批評其 “敘事碎片化”“價值觀消極”。但隨著時間推移,影片的價值被重新認知。
影評人羅杰?艾伯特晚年重看后感嘆:“羅賓遜太太才是影片最清醒的人,她的誘惑是對自身困境的反抗”。這種跨越時代的解讀空間,讓影片至今仍具討論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