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1日,位于新加坡的ST工程公司巴諾伊造船廠迎來歷史性時刻——一艘被國防部長陳振聲形容為“宛如星際巡洋艦”的新型戰艦正式滑入水中。
- 這正是新加坡海軍有史以來噸位最重、技術最先進的“勝利號”多任務作戰艦,標志著該國海上力量邁入全新紀元。
- 全長約150米、滿載排水量接近8000噸的龐然大物,不僅打破了本國海軍艦艇的尺寸極限,更關鍵的是引入了一種革命性的設計理念:讓軍艦具備類似智能手機般的持續升級能力。
![]()
- 若要理解其規模之巨,不妨對比一下前代艦型。即將退役的“勝利”級導彈護衛艦自1989年起服役,排水量僅為595噸;而新“勝利號”的體量相當于其十三倍以上,堪稱質與量的雙重飛躍。
- 這樣的跨越,使新加坡海軍實現了從區域輕型艦隊向具備遠洋投送能力的中型海軍力量轉型,猶如一名拳手由輕量級躍升至重量級。
- 不過,“勝利號”的核心競爭力并非僅來自體型優勢,而是源于其搭載的“進化型大腦”系統。在下水儀式上,陳振聲重點闡釋了這一概念。
- 所謂“進化型大腦”,是指艦載作戰系統能夠借助人工智能技術不斷學習戰場環境、優化決策邏輯,并通過遠程軟件更新實現功能迭代。
![]()
- 傳統戰艦一旦建成,系統配置基本固化,如同早期的功能手機;而“勝利號”則像現代智能終端,支持OTA空中升級,可隨威脅變化靈活調整作戰模式。
- 該艦被定位為空、海、潛三域無人系統的指揮中樞,具備同時調度多種無人平臺執行協同任務的能力。
- 舉例而言,在執行反潛行動時,它能派遣水下無人航行器深入海域搜索目標,同步釋放高空長航時無人機進行廣域監視,并部署水面無人艇構建動態封鎖線。
- 所有傳感器數據經由AI中樞實時融合處理,最終呈現在指揮中心的大屏上,形成一張動態、立體的全域態勢圖。這種“一艦多能”的集成化作戰能力,正是未來海軍發展的主流方向。
![]()
新聞報道截圖
- 從"買家"到"制造者"的戰略轉身
- 新加坡計劃分批建造6艘同型號艦艇,預計首艦將于2028年起陸續交付部隊使用。該項目的意義遠超單一裝備列裝,代表著國家國防工業能力的重大躍遷——從長期依賴海外采購,轉向自主設計與建造大型主戰艦艇。
- 近年來,東南亞海域的安全格局日趨復雜,海盜、非法捕魚、地緣博弈等問題頻發。盡管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但其扼守馬六甲海峽要道,全球三分之一的海運貿易經此通過。
- 因此,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直接關系國家生存與發展,這也解釋了為何新加坡始終維持高額國防開支——其軍費占GDP比重常年穩定在3%以上,顯著高于英、德等西方發達國家。
![]()
- “勝利號”擁有高達7000海里的續航力,意味著它可以不依賴中途補給,直達印度洋腹地甚至更遠海域執行任務。結合其模塊化架構,大幅提升了海軍的戰略機動范圍和任務彈性。
- 例如在災難響應場景中,該艦可通過更換任務模塊快速轉換角色,加裝醫療艙室、凈水設備和物資存儲空間,變身移動海上醫院或應急指揮中心,支援周邊受災地區。
- 從工程技術角度看,“勝利號”還配備了高度自動化的艦載支持系統,包括設于艦尾的無人機收放裝置以及舷側安裝的多功能模塊化起重機。
![]()
- 這些設施使得戰艦可在無港口依托的開放海域獨立完成無人平臺的布放回收、設備更換及維護作業。此類自主保障能力對于遠離本土的持續部署至關重要,尤其適用于人道救援或高強度對抗環境。
- “勝利號”的誕生也為全球中小型國家提供了可借鑒的發展路徑:在財政預算有限、人力資源緊張的前提下,如何利用技術創新打造高性價比的海上力量體系。
![]()
- 并非每個主權國家都需要運營超級航母或龐大艦隊,也并非所有海軍都適合走美國式的全面壓制路線。
- 但通過采用開放式架構、整合人工智能算法、發展無人作戰集群等方式,仍可構建出反應敏捷、適應性強且成本可控的現代化海上平臺。
- 當然,先進技術的應用也伴隨著一系列現實挑戰。AI決策的穩定性、網絡攻擊防御機制、操作人員的專業培訓體系以及復雜系統的全壽命周期維護方案,都是“勝利號”在未來實戰化進程中必須逐一攻克的課題。
- 畢竟,無論科技多么前沿,最終決定戰斗力上限的,依然是人對系統的掌握程度與臨場應變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