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廣東省羅定市農業農村局發布《關于羅定市一肉聯公司涉嫌非法處置死豬事件的情況通報》:2025年10月26日,羅定市有關部門接到群眾舉報,反映位于素龍街道的羅定市粵光肉聯食品有限公司存在非法處置死豬的嫌疑。另有報道稱,這家正規肉聯企業長期非法收購、處理死因不明的生豬,使那些本應無害化處理的病死豬,經過一系列操作后流向市場。這一事件的曝光,再次刺痛了公眾敏感的食品安全神經,此事不僅暴露了一些食品加工企業法律意識淡薄,道德底線的失守,更折射出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存在的漏洞。
縱觀近年來的食品安全事件,從早年的三聚氰胺奶粉、地溝油,到近期的鼠頭鴨脖事件、梅菜扣肉預制菜使用糟頭肉等,食品安全問題似乎從未遠離公眾視野,無處不在。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每一起都在蠶食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體系的信任。
![]()
當前,我國食品安全面臨的不僅僅是個案問題,而是具有相當的廣泛性、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復雜性。在農產品源頭污染、食品摻假造假、違法添加等老問題仍未根除時,網絡訂餐、預制菜、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新模式又給人們帶來新的食品安全隱患。更令人擔憂的是,問題食品的制造者,已經不只是那些小作坊、小商戶、黑窩點在生產,而是已經開始向羅定市粵光肉聯食品有限公司這樣的正規生產企業蔓延。當這些本應成為食品安全守門人的正規企業,竟然也突破法律底線和道德底線,其欺騙性和危害性遠超小型非法加工窩點。
這種現象警示我們,對食品安全監管沒有豁免權,企業是否正規,不能僅憑企業規模和幾張資質認證來確認。人性是最經不起考驗的,企業經營者也一樣,在巨大的非法利益面前,注定會有人鋌而走險。作為行政監管機關,對食品生產企業需建立全主體、全環節、全覆蓋的監管機制。尤其不能以管理機關的名義,對食品生產企業授予涉及企業信譽的榮譽稱號。這種行為無形中是在為企業背書,極易誤導消費者。
![]()
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止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但利益驅動,違法成本遠低于收益,這種收益與違法成本的不匹配,是產生問題食品的最大溫床。以羅定市粵光肉聯食品有限公司非法處理病死豬為例,正規無害化處理需要付出成本,而非法售賣卻反而能獲利。如果監管缺位,除了傻子誰都會選擇后者。
當前我國食品安全實行的是分段監管模式,從農田到餐桌涉及到的有農業、市場監管、衛生等多個監管部門。對問題食品看似難有漏網之魚,實則由于職責的交叉留下許多監管空白。在粵光肉聯事件中,從病死豬的無害化處理、屠宰加工,到市場流通等環節,分屬不同部門監管。如此之多的監管部門,卻無人發現,而是接群眾舉報后才趕赴現場。如果沒有群眾舉報,這批病死豬必然會被加工成各種食品,流向市場,端上餐桌。
![]()
面對嚴峻的食品安全形勢,必須從理念、制度、技術等多維度著手,構建現代化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首先,完善法律法規,強化問責機制,對于監管失職行為更要嚴肅追責,倒逼監管責任的落實。在《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中,應提高違法成本,除降低入刑門檻、經濟重罰外,還應建立終身禁業、民事賠償等懲戒措施,讓違法者付出沉重代價。督促食品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必須重新審視自身社會責任。
食品安全無小事,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關系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粵光肉聯事件再次警示我們,食品安全風險不容忽視,監管體系建設永遠在路上。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實現全鏈條管控,將監管重心從終端產品抽檢,向生產過程延伸,建立精準的監管機制。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構建食品溯源系統,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產品身份全程追溯,不留死角。對新興業態,應提前研判安全風險,建立準入機制。在社會層面,應完善舉報獎勵制度,在依法維護消費者權益的同時,鼓勵內部人員檢舉監督。只有通過這些法律的、行政的、經濟的、技術和社會的多重綜合手段,才能構筑起食品安全的堅固防線,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吃得安心。使企業經營者、管理者不敢違法。
(此文為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圖片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