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83年版《鎮江地名錄》載:“缸瓦廠,東自溧陽碼頭,西至寶塔路,東西走向,長406米,寬5米。據清《丹徒縣志》記載:稱缸瓦廠。因地處運河邊,是缸瓦窯貨集散地,故名。”1972年建造迎江橋,缸瓦廠被截為東、西兩段。東段自電力路至溧陽碼頭,長120余米;西段從電力路至寶塔路,長200余米。2002年,西段拓寬成8米道路,作為中華路的東延,但門牌號碼仍然是缸瓦廠。
古運河畔的缸瓦廠清代前是窯貨貯存轉撥場地,來自宜興一帶的陶瓷瓦罐通過丹金溧漕河,經金壇、丹陽運到鎮江古運河畔的缸瓦廠收貯發貨。《京口區志》記載:“本地段原為運售缸瓦窯存貨處,為城區窯貨主要集散地,舊時為灰土瓦礫堆積場所。”新中國成立后,這一帶曾設有“缸瓦廠居委會”。公私合營后,缸瓦廠沿河一帶也是鎮江市廢品公司與日雜公司的露天倉庫及窯貨器皿堆場。1953年開筑電力路時,馬路只造到古運河南岸為止。
古運河北岸的上河邊與南岸缸瓦廠之間沒有橋梁。行人必須繞道石浮橋或西門橋方能抵達彼岸。據記載:乾隆四十七年(1782),常鎮道袁鑒從紳士議,于上河邊對岸缸瓦廠添設義渡船一只,人尤便之。民敬袁鑒,故稱此渡曰“袁公義渡”。過后,運河邊又陸續設立了兩處義渡,善愛之舉受到全社會的景仰。
![]()
新中國成立前后,缸瓦廠渡口依然存在,老船工每天在此撐小舟運送過往乘客。有時船翁因病因事不來,就系一軟繩連接兩岸。渡客走下臺階登上“小劃子”,自覺地丟下2分錢在船艙小盆內以作船資,一個個用手拉住繩子慢慢移動渡河。直到河上建橋之后,擺渡船才告別缸瓦廠。
為溝通兩岸交通,1972年運河上建造了一座雙曲拱橋。橋長53.9米,寬15.6米,下部橋臺橋墩采用漿砌塊石與沉井施工,上部為鋼筋混凝土裝配式預制梁片。一開始當地百姓稱之為新橋,后正式定名迎江橋。
1989年電力路拓寬,在老橋西側重建了一座三跨鋼筋混凝土空心板梁橋。2010年拆除了東側原半幅老橋,重建為三跨鋼筋混凝土空心板梁橋,保障了交通安全,提升了城市形象。新的迎江橋寬度達42米,與全面提升改造后的電力路渾然一體,更顯其靚麗風采。
2024年,古運河上段景觀改造完工。從迎江橋到西門橋沿岸的親水綠廊間營造了包括袁公義渡、溧陽碼頭在內的人文景觀,重現古運河的往日風采。
![]()
![]()
古運河邊重建的溧陽碼頭
二
溧陽碼頭,南自大西路,北至缸瓦廠,長133米,寬4米,位于西門橋堍運河西側。清光緒年間,這里設有開往溧陽的客貨運輸船碼頭,名溧陽碼頭,后沿用為巷名。
據《丹徒縣志》記載:“清光緒二十年(1894),鎮江開辟內河民營小輪船客運,航行于大運河。”從此,以蒸汽輪機為動力的小火輪代替了私人小木帆船。鎮江至溧陽航線全程116公里,由通商輪船公司承擔客貨運輸,每天都有航班。溧陽碼頭臺階用青條石鋪筑,有木跳板與船舷搭接。小火輪人貨混裝,船靠岸時人聲鼎沸,汽笛聲和民工的號子聲響成一片。來自宜興的缸瓦窯貨、日用器皿,以及山區的竹木均在溧陽碼頭上下船。五十年代后期,公路運輸代替船運,日漸式微的溧陽碼頭變成自建的居民區。
榮慶里,東自榮慶新村,西至電力路,長66米,寬2米。從古運河邊順著小巷一直往里走,迎面一座高大的磚砌拱券門是榮慶里的主入口。券門高約2米,寬約1.5米,券門內嵌白玉石,刻著繁體“榮慶里”三個字。據史料記載,這座券門建于明清時期,蘇北沙頭有戶殷姓人家在此建房,為圖吉利取名榮慶里,寓榮華喜慶之意。斑駁的陽光透過青磚黛瓦馬頭墻那古老的屋檐,灑映在榮慶里的青石板路上。彈石路面上那些邊角已經打磨得圓潤發亮,留下歲月的腳步和歷史的遺痕。
![]()
榮慶里11號建筑始建于民國初年,整座院落分三進,歇山式屋頂,青磚黛瓦馬頭墻。正門、天井、兩旁各設木結構廂房,木雕花窗,大院的天井以及走廊采用打磨的青石平鋪。如今由于年久失修,外形漂亮的宅院,多為“空巢”家庭。房子內部已經凋零不堪,破舊的雕花窗仿佛在訴述說著溧陽碼頭曾經的繁華。榮慶里11號民居和榮慶里券門均列為鎮江市歷史建筑。
榮慶新村,南自榮慶里,北通缸瓦廠,長80米,寬2.5米。原名褲襠巷,《光緒丹徒縣志》坊巷敘中記載了城內外88條巷子,其中就有“褲襠巷”。據老輩相傳,此地緊靠長江運河,岸邊多有貨棧倉庫,船民們裝卸貨物后經常在此歇宿。光著膀子的上身因風吹日曬變成了古銅色,下身只穿個褲衩。回家后都把褲衩晾曬在巷道里,過路行人只好在褲襠下穿行,因而稱之褲襠巷。上世紀五十年代這一不雅的巷名改為榮慶新村。榮慶新村17、18號民居列為鎮江市歷史建筑。
距離運河邊50米左右的榮慶里巷內,有一所民國初年建成的榮慶里小學。1958年與上河邊小學、京口閘小學、潮水溝小學、拖板橋小學、上河邊小學、盛家巷小學、中華路二小、航運小學及港務局小學同屬中華路中心小學管轄。1985年,榮慶里小學改為中華路小學分部。2000年,中華路小學本部、中華路二小、榮慶里分部“三址合一”,進行建校以來規模最大的擴建。2002年3月28日中華路小學校園改擴建工程竣工,生均占地面積及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后來,榮慶里小學原址交給同德里社區辦公,現為社區養老活動中心。
![]()
三
小劉李巷,東自大西路、浴池巷,西至電力路,長197米,寬1.5-2米。此巷是元代鎮江城內89條古巷之一。1953年建電力路,大劉李巷拆除,小劉李巷幸存。元《至順鎮江志》有記載。清代《丹徒縣志》記載:琉璃巷亦名劉李巷;清末分稱大劉李巷、小劉李巷。
清代將琉璃巷寫成劉李巷是一種以訛錯訛,就如同“文革”前后推行簡化字,一度將京畿路寫成“京幾路”,太平庵寫成“太平安”,麒麟巷寫成“其林巷”一樣,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其后便有人望文生義,硬說是住在巷內的劉、李兩姓人家比較多,實為牽強。其實,劉李巷與古時候的琉璃有著深厚的淵源。古代人把不透明玻璃稱之為“料器”,半透明的稱之為“琉璃”,透明度高的稱為“玻璃”。“有色同寒冰,無物隔纖塵。”唐代詩人韋應物的這首《詠琉璃》道出了琉璃的美麗和神秘。鎮江琉璃業的發端,可以追溯到北宋時代。由于古代琉璃屬高檔器物,富貴人家將之作為奢侈品,“里巷婦女以琉璃為首飾”,佛教信徒則將之打造成珍貴的供品或寺院的裝飾物。元代鎮江琉璃巷里聚集了很多制造琉璃的作坊,生產制造琉璃碗盞、筷子、紐扣等飾品,后來琉璃作坊湮沒。據說,曾經有一戶人家在劉李巷蓋房子開挖地基時,挖出了好幾筐古代琉璃,戶主后來跑到上海開了家專賣琉璃的古玩店,狠賺了一筆。
浴池巷,南自大西路,北至小劉李巷,長80米,寬3米。原名豆腐巷,后因巷口開設第一泉浴室,改名浴池巷。清《丹徒光緒志》便載有此巷名稱。
鎮江人素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生活習慣,說的是殷實人家早上到茶館里喝茶,晚間在澡堂里泡澡。晚清時鎮江的浴室約有60余家,幾乎遍及大街小巷。鎮江地名中就有浴池巷、堂子巷、盆湯巷、潮岸池巷等4個巷子與澡堂子有關。老西門橋的第一泉浴室歷史悠久,名不虛傳,一般以服務中老年浴客為主。單身老人去洗澡,修腳師傅會幫助修剪腳指甲、刮腳;?背師傅為浴客擦背、按摩;老朋友們在一起洗澡,敘舊、談閑、說說知心話;時事新聞、輿情評論、現買現賣;弄上一段小曲,說上幾句評話,即使出錯也無人笑話。文革中,第一泉浴室更名健康浴室,后來一直沿用此名。健康浴室長年堅持用自家的鍋爐燒水,不使用外送的熱力循環水,這種傳統的老浴室深受老顧客的青睞。2014年大西路拓寬改造時,道路向北延伸了一倍多。健康浴室因此被拆除,至今難以恢復,它給老鎮江人留下了深深的眷念。
從老西門橋到小劉李巷口是一個下揚坡,數右側的鎮光理發店最為耀眼。由紅、藍、白三種顏色構成的三色花柱在門前不停地轉動,寬闊明亮的大廳,手藝高超的理發師,加上優質的服務,是摩登男女美發燙發的首選。再往西走,一家緊靠一家的篩網店占據了鎮江市篩網行業的一半份額。掛面廠車間拖貨的板車進進出出,每天向市場投放新鮮的面食制品。小劉李巷口西側的萬美醬園的店門兩側墻上分別鐫刻有一人多高的“醬園”兩個立體醒目大字,這是一家百年老店,1958年并入恒順醬醋廠。
1976年,電力路、小劉李巷口豎起4層大樓。鎮江市飲食服務公司從清真寺街遷入電力路128號新樓辦公。在計劃經濟時代,飲服大樓下的自行車商店十分走俏,自行車一票難求。曾何幾時,自行車商店改成油漆顏料化工商店。在改革浪潮的沖擊下,民營飯店酒樓異軍突起,餐飲行業面臨重新洗牌,2000年初,鎮江市飲食服務公司解體。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