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25年,有人把旅行過成了工作日常,他們不是靠存款到處玩,而是一邊走一邊賣東西,攢夠了錢就換個地方繼續(xù)走,以前大家覺得“窮游”就是省錢花,現(xiàn)在這些人是在路上掙錢,住宿和吃飯都靠擺攤收入來支撐,這些旅人不去熱門景點打卡,也不買紀念品,自己動手做些小玩意兒,在街頭巷尾鋪開攤位,靠著雙手和點子活下去。
![]()
李子夫婦原本從事產品設計工作,后來嘗試做自媒體但沒有成功,一次在海南看到黃花夾竹桃的種子,便萌生了想法,動手制作了一個手搖鈴,里面放的是自然聲音,比如風吹樹葉的聲音、鳥叫的聲音,起初一天只能賣出十五塊錢,后來搬到大理,在集市上每天可以賣到六百到兩千元,他們不僅銷售產品,還收集各地的植物種子,每到一個地方就尋找當?shù)靥赜械闹参锊牧希阉鼈冏龀缮唐罚@樣一來,旅行路線也隨著材料所在地而變化,形成了一個邊找種子邊賺錢的模式。
![]()
王倩倩從2022年起帶著女兒全國各地擺攤,她只帶了一萬塊錢,原計劃用31天走幾個省,第一站鄭州因為天氣太冷沒人買東西,差點就放棄了,后來到了重慶洪崖洞,二十天賣了十萬塊,一下子翻了身,于是干脆讓女兒休學,一家人邊走邊擺攤,女兒也幫忙記賬和打包東西,孩子起初不太愿意,慢慢學會了和人打交道、算錢、應付城管,這不是旅游,是全家在一起生活。
![]()
擺攤這件事聽起來自由自在,實際上卻挺辛苦,各地政策不一樣,有的地方管得嚴格,有的地方不太過問,王倩倩在鄭州就曾經(jīng)被趕走過,主辦方收了錢卻不讓她擺攤,最后她只能換個位置繼續(xù),每天都要查看市集什么時候開門,城管幾點過來巡邏,哪條路人流最多,這些信息比天氣預報還重要,差個幾分鐘就可能白白忙一場。
他們的產品制作很用心,李子選用的種子來自本地野生樹種,比如無患子和緬茄,這些種子沒有大規(guī)模生產,也沒有產地認證,每個鈴鐺背后都藏著一段故事——記錄著從哪棵樹上采摘、哪個季節(jié)收獲,甚至那一天的天氣如何,游客買下的不只是一個鈴鐺,而是某個地方某個時刻的記憶,這樣的東西在景區(qū)里買不到,工廠也復制不出來。
![]()
帶孩子出門旅行確實更費心,王倩倩的女兒現(xiàn)在會主動幫忙收拾攤位、清點貨品,雖然沒有固定學校可上,也沒有天天能一起玩的朋友,但孩子學會了怎樣適應新環(huán)境,怎樣面對別人的拒絕,不過問題也跟著來了——等到孩子長大之后,再回學校還能不能跟上進度,會不會又被學校的規(guī)矩重新約束起來,這件事誰也沒法保證。
李子夫婦常說,最累人的不是干活本身,而是那種沒有著落的感覺,他們住過酒店、租過房子、也停過房車,卻始終覺得不安定,有時連個能固定聊天的人都找不到,晚上收攤回來,身邊除了彼此,再沒別的熟人,他們一路靠賣種子串起行程,心里卻明白,種子再特別,終究不能當成家。
![]()
時間被分割得零散,這些年輕人每天要站立售貨五小時,還要花三小時處理訂單和整理材料,最后剩下兩小時才能看看周圍的風景,人們以為這些年輕人在享受旅行,實際上他們一直在工作,只是工作地點不斷變化,他們的客戶是路過的行人,收入也是當場結算的。
有人說這些人是浪漫主義者,其實他們只是普通人,想找到一條出路,不想被房貸、通勤和工作壓力壓垮,擺攤不是逃避現(xiàn)實,而是換一種方式生活,靠自己的雙手掙飯吃,用每天的腳步換來日子,比坐在辦公室里等著裁員要踏實。
種子不會開口說話,卻默默記下走過的路,李子夫婦每搖一次鈴鐺,就跨過一個地方,王倩倩的女兒一枚枚數(shù)著硬幣,也像在數(shù)著自己一天天的長大,沒人給他們發(fā)薪水,他們自己掙來生活所需,這事聽來簡單,做起來卻難,再難的路,他們也一步一步走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