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撤離樓市!房地產(chǎn)“出清”背后,將如何影響未來房價?
下班路過小區(qū)門口的房產(chǎn)中介,玻璃窗上的“急售”貼紙又多了幾張。老板娘正跟買菜回來的阿姨閑聊:“以前土拍總聽說城投拿地托底,這陣子看新聞,好多城投都撤了,你說這房價以后還穩(wěn)得住不?”其實不光中介門店里在聊,菜市場的攤位前、辦公室的茶水間里,大家都在琢磨這事兒——那個常年在土地市場“托底”的城投,真要退出樓市了?這波“出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咱們普通人的買房計劃又該跟著怎么調?
信號明確:城投撤離不是傳聞,有政策有進度
要說城投撤離樓市,可不是捕風捉影,中央的政策紅線早就劃好了。2024年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雖然沒直接提“房地產(chǎn)”,但明確提出要“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地方融資平臺出清”,這話直接給城投的樓市角色定了調。更關鍵的是,國務院還劃定了硬時間表:2027年6月底前必須完成城投平臺的出清工作,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倒計時階段。
從實際進度看,撤退的步子已經(jīng)邁得很大了。財政部的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一年就有7000家城投退出了融資平臺名單,光四季度就退了4680家,占了全年的三分之二還多。土拍市場上的變化更直觀,CRIC統(tǒng)計顯示,2024年全國重點30城的城投拿地占比還高達64%,可到了2025年4月,全國22個城市區(qū)的涉宅地出讓中,城投拿地金額占比直接跌到了25.2%。深圳更是夸張,2025年以來出讓的宅地里,城投身影徹底消失,龍崗大運一宗地直接被中海拿下,城投占比掛了零。
![]()
為啥要“退”?出清背后是債務和市場的雙重考量
城投為啥非得從樓市抽身?根本上是“不得不退”,一邊是壓頂?shù)膫鶆诊L險,一邊是扭曲的市場信號。先說說債務,地方政府債務總額里超過六成和城投密切相關,尤其是涉房類債務,堪稱隱性債務里最容易引爆的“雷”。2024年雖然已經(jīng)落地了3.38萬億元化債資金,但城投的有息負債還在累積,要是繼續(xù)靠舉債托底拿地,只會陷入“舉債-拿地-滯銷-再舉債”的死循環(huán)。
更要命的是,城投托底還把市場攪得“真假難辨”。2024年城投拿地占比過半,江蘇一地城投拿地就花了5137億元,但很多拿地根本不是因為真實需求,只是為了托住土地出讓收入。這直接導致不少三四線城市出現(xiàn)“偽供給”——新區(qū)住宅建了一堆沒人買,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達75327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0.6%,其中住宅待售面積漲了16.2% 。這種“左手倒右手”的模式,讓房價信號失靈,也阻礙了房地產(chǎn)回歸居住屬性。
市場變天:拿地主力換了,土地成交開始“用腳投票”
城投一撤,樓市的“玩家”和玩法都變了。以前土拍靠城投撐場面,現(xiàn)在拿地主力換成了資金穩(wěn)健的央企和優(yōu)質民企,比如保利、招商蛇口這些央企,還有萬科、龍湖這類民企。這些企業(yè)拿地更挑,只看項目盈利能力,不會盲目接盤,這意味著“爛尾樓”的風險可能會降低,但缺乏人口和產(chǎn)業(yè)支撐的小城,新房供應可能會收縮。
土地市場的分化也越來越明顯。以前城投托底時,不管地塊好壞都有人接,現(xiàn)在則是“好地搶著要,差地沒人要”。奧維云網(wǎng)監(jiān)測顯示,2025年上半年重點三四線城市住宅用地成交下滑7.6%,但核心城市反而增長2.5%。像江蘇南通,去年城投拿地金額628億元,占比超80%,可2025年一季度拿地金額只剩57億元,占比跌到40%,更多縣區(qū)的地塊改由本地國企聯(lián)合拿下。這種“用腳投票”的變化,其實是市場回歸理性的信號。
房價怎么走?短期看調整,長期靠供需“說話”
最受關注的還是房價,其實短期和長期的趨勢已經(jīng)很清晰了。短期來看,城投撤離后,土地市場少了“托底俠”,部分三四線城市可能會面臨供應收縮,但庫存壓力還在。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全國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12.9%,住宅銷售額下降17.6%,加上7.5億平方米的待售房,短期房價很難有大漲的動力,甚至部分非核心區(qū)域可能繼續(xù)調整。不過政策也在托底,財政部等三部門2024年發(fā)布的第16號公告,明確2024年12月1日起下調住房交易契稅,比如家庭唯一住房140平以下按1%征收,能幫剛需省點錢,也能提振一部分需求 。
長期來看,房價會越來越“看城市基本面”。城投退出后,市場徹底靠供需說話,人口流入、產(chǎn)業(yè)發(fā)達的一線及強二線城市核心地段,因為需求真實,房價大概率能穩(wěn)住甚至緩慢回升;而人口流出、產(chǎn)業(yè)薄弱的三四線城市,尤其是郊區(qū),“買了難升值”會成為常態(tài)。而且地方財政也在“換賽道”,2024年城市更新已完成2.9萬億投資,未來5年預計帶動4.48萬億投資,重點搞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房轉化,不再靠賣地“續(xù)命”,這也會讓房價慢慢脫離“土地財政依賴”,回歸居住本質。
說到底,城投撤離樓市不是房地產(chǎn)的“末日”,而是一場必要的“刮骨療毒”。對普通人來說,以后買房不用再看“城投托底”的噱頭,盯緊城市人口、產(chǎn)業(yè)和核心配套就行——畢竟,真正支撐房價的,從來不是政策托底,而是實實在在的居住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