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昚,字元永,秀州青杉閘(今屬浙江省嘉興市)人,初名伯琮,系宋太祖趙匡胤之子秦王趙德芳六世孫。靖康二年(1127年),金軍攻破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宋太宗趙光義一系的趙宋宗室被金國一掃而空,唯一逃出生天的康王趙構(宋徽宗第九子)又在金軍的追殺中因驚恐失去了生育能力。趙構稱帝(宋高宗)后,繼承人的問題就凸顯出來,是故,紹興二年(1132年),趙構命人從宗室中挑選幼童到宮中撫養,趙伯琮成為了這個幸運兒。
趙伯琮讀書極為勤奮,對趙構也非常孝順,因此逐漸得到了趙構的認可和喜愛。隨著年齡的增長,趙伯琮開始關注時局,不同于趙構對金妥協的態度,趙伯琮志氣宏大,時刻以恢復中原為志向,內心深處更是傾向于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的戰略。奈何當時趙構一味妥協求和,并處死岳飛,趙伯琮只得隱藏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曲意逢迎趙構,以減少趙構的猜忌。
![]()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宋軍在采石磯大敗金軍,金主海陵王完顏亮在南侵南宋的戰爭中被部下弒殺,虞允文等主戰派將領集體要求趁金軍新敗之際北伐,收復失地。趙構卻嚴令宋軍不得追擊撤退的金軍,使得南宋錯過了一次收復失地的絕好機會。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趙構見局勢穩定了,自己又年邁體衰,遂下詔禪位給趙伯琮,為方便民間避諱,趙伯琮改名為趙昚(宋孝宗)。趙昚上位后,啟用主戰派領袖張浚為江淮東西兩路宣撫使,主持江淮地區的防務,伺機準備北伐。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趙昚下達北伐詔令,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隆興北伐運動。
一路由李顯忠指揮,從濠州出攻靈壁;一路由邵宏淵指揮,從泗州出攻虹縣。張浚坐鎮揚州,協調諸軍。
![]()
與此同時,趙昚還命令吳拱從四川進攻陜西,命令虞允文出荊襄攻打河南,以牽制陜西、河南地區的金軍,進而策應江淮戰場上的宋軍。起初,宋軍進展順利,吳拱連下秦州、商州;虞允文連下唐州、鄧州;魏勝更是在金國后方奪取海州。作為北伐主力的江淮戰場上,李顯忠也很快攻取靈壁,宿州并協助邵宏淵攻取虹縣,形勢可謂一片大好。可惜由于邵宏淵嫉妒李顯忠的戰功,拒不配合李顯忠作戰,導致李顯忠在符離(宿州附近)被金軍擊敗,被迫撤回淮河南岸。不久,邵宏淵也撤回淮河南岸,宋軍新收復的城池全部失陷。之后,金軍趁機反攻,趙昚被迫割讓秦州、商州、唐州、鄧州、海州、泗州六州之地給金國,轟轟烈烈又虎頭蛇尾的隆興北伐運動全面破產。
隆興北伐的失利嚴重打擊了趙昚的自信心,此后多年,趙昚不再謀求北伐之事,而是將主要精力轉向內政的治理,在趙昚勵精圖治的治理下,締造了南宋最輝煌的乾淳時代(乾淳之治),南宋的國力大幅度提升。隨著國力的恢復,趙昚心中北伐的念頭再次復燃,趙昚任命虞允文為相,準備北伐事宜。可惜趙昚的運氣真的不好,當時南宋除了虞允文就沒有一個能打的,而虞允文又不擅長野戰,宋軍北伐勢必要與金軍野戰于中原曠野,這不是虞允文吃得消的。所以后世有人感慨:“高宗朝有中興之將(岳飛、韓世忠等名將),而無中興之君;孝宗朝有中興之君,卻無中興之將。”
![]()
當時主政金國的是金世宗完顏雍,完顏雍也是位勵精圖治的主,在完顏雍的治理下,金國國力達到最巔峰,時人稱贊完顏雍為“北國小堯舜”。無論是從軍事層面還是外部環境上,趙昚試圖北伐收復失地的可能性在當時近乎為零,可謂時也命也。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趙昚見自己雄心壯志再也無法實現,再加上病痛的折磨,遂下詔禪位給自己的兒子趙惇(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六月,趙昚在遺憾中離開人世,時年68歲。隨著趙昚的去世,南宋的黃金時代亦隨著落幕,此后歷代南宋君主莫說是恢復中原,就是保全江南半壁都已是捉襟見肘。《宋史》作者脫脫對趙昚的評價,可謂中肯。
高宗(趙構)以公天下之心,擇太祖(趙匡胤)之后而立之,乃得孝宗(趙昚)之賢,聰明英毅,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可謂難矣哉!即位之初,銳志恢復,符離邂逅失利,重違高宗之命,不輕出師,又值金世宗(完顏雍)之立,金國平治,無釁可乘,然易表稱書,改臣稱侄,減去歲幣,以定鄰好,金人易宋之心,至是亦寢異于前日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