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小山村里有個叫趙老實的農夫,為人忠厚本分,就是命苦。
娶妻王氏,溫柔賢惠,夫妻倆感情極好,可惜王氏在生產時難產,拼死生下女兒春蘭后就撒手人寰。
趙老實抱著襁褓中的女兒,淚如雨下:“孩兒她娘,你放心吧,我就是拼了這條命,也要把咱閨女拉扯大。”
從此趙老實又當爹又當媽,下地干活都把春蘭背在身上。
村里人看他辛苦,勸他再娶一房,他卻總是搖頭:“后娘難當,我怕委屈了蘭蘭。”
春蘭這孩子也懂事,五歲就會幫父親燒火做飯,雖然小手被燙了好幾個泡,卻從不喊疼。
八歲那年,她已經會洗衣、縫補、喂雞,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條。
那年秋天,趙老實對春蘭說:“閨女,爹去山里采些藥材,賣了錢給你扯塊花布做新衣裳。你在家好好的,爹天黑前就回來。”
誰知這一去,趙老實就再也沒回來。
村里人幫著找了好幾天,最后只在深山里發現他的一只鞋和幾片被撕碎的衣服碎片,上面血跡斑斑。
老獵人說:“這是遇上狼群了,可憐啊,連個全尸都沒留下。”
春蘭哭得死去活來,八歲的孩子成了孤兒。
村里人商量著誰家收養她,可春蘭卻擦干眼淚說:“謝謝叔伯嬸娘們好意,我能照顧自己。”
大家都以為這孩子說傻話,一個八歲的女娃怎么獨自生活?
可春蘭還真行,她從小跟著父親什么活都干過,種菜、砍柴、做飯,樣樣拿手。
加上趙老實留下的些許積蓄,她精打細算,居然一天天長大了。
春蘭這孩子有一樣最讓人稱贊:格外敬重長輩。
雖然自己父母不在,但村里誰家有老人,她常去幫忙挑水掃地;
每逢清明、中元,她總是最先到墳場掃墓的人,不但把父母墳頭收拾得干干凈凈,連那些無主荒墳也順手清理。
村里老人常說:“春蘭這丫頭,真是孝心感天啊!可惜命太苦了。”
時光飛逝,春蘭長到了十八歲,出落得亭亭玉立,提親的媒人踏破門檻,可她總說:
“父母不在,婚姻大事豈能自作主張?”
一一婉拒。
這天清明前夕,春蘭照例翻箱倒柜,要把家里徹底打掃一遍,好迎接清明。
當她挪動父親留下的一個舊木箱時,突然發現箱底夾層松動,輕輕一敲,竟露出一個暗格,里面放著一封發黃的信。
春蘭驚訝極了,這箱子她擦了十幾年,從不知道還有夾層。
打開信紙,更是大吃一驚——那筆跡確是父親無疑,可內容卻十分蹊蹺:
“春蘭我兒:若你見此信,必已年滿十八。為父慚愧,不能親眼見你長大成人。清明將至,你可前往西山腳下,過小橋右行百步,見一老槐樹,樹下有人等你。切記勿忘。——父字”
春蘭反復看了好幾遍,心中百思不得其解:父親怎會預料到她十八歲時會發現這封信?這信放在暗格中,難怪她往年打掃從未發現。
“莫非爹爹還在人世?”這個念頭讓她心跳加速。
轉念一想又覺不可能,若父親還活著,為何十年不回來找她?
一夜輾轉難眠,第二天一早,春蘭還是決定按信上說的去做。
她準備了香燭紙錢,向西山走去。
西山離村子有五六里路,春蘭走到山腳下,果然見一座小木橋,過了橋向右走約百步,真有一棵老槐樹,枝繁葉茂。
可樹下并無人影,只有一個衣衫襤褸、渾身臟臭的老頭靠樹坐著,面前放個破碗。
見春蘭過來,老頭伸出臟兮兮的手:“姑娘,行行好吧,老頭子三天沒吃飯了。”
那聲音沙啞難聽,春蘭卻如遭雷擊——這聲音多么像她記憶中的父親啊!
她仔細端詳老頭面容,雖然滿臉污垢,皺紋縱橫,但那眉眼、那輪廓,竟與父親有七八分相似。
“爹!是您嗎?”春蘭撲通跪倒在地,淚流滿面。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老頭愣了一下,搖搖頭:“姑娘認錯人了吧?我就是個老乞丐。”
“不,您就是我爹!女兒不會認錯的!”春蘭緊緊拉住老頭的衣袖,“爹,您既然活著,為什么不回家?女兒想您想得好苦啊!”
老頭嘆了口氣:“你當真認我做爹?”
“千真萬確!”春蘭堅定地說。
“可我這般臟臭,又老又窮,你愿意認這樣的爹?”
春蘭淚如雨下:“您就是我爹,莫說只是臟臭,就是病重癱瘓,女兒也認您、養您!”
老頭眼中閃過一絲感動,終于點頭:“好孩子。”
春蘭歡喜不已,連忙扶起老頭:“爹,咱們回家,女兒伺候您。”
扶著老頭往回走,又經過那座小木橋時,橋頭坐著一個老嫗,也是衣衫襤褸、渾身異味,正吃力地伸手想要撿起掉在河邊的破包袱。
春蘭一看老嫗面容,又是一驚——雖然她從未見過自己的母親,但一股強烈的直覺告訴她,那就是自己的生母!
“娘?”春蘭脫口而出。
老嫗抬頭,渾濁的眼睛望著春蘭:“姑娘叫誰呢?”
春蘭放開父親,快步上前扶起老嫗,仔細端詳:“您...您是不是姓王?我娘?”
老嫗苦笑:“我這般模樣,哪配做你娘?”
春蘭卻越發確信:“您就是我娘!爹,您看這是不是娘?”她回頭問老頭。
老頭瞇眼看了看,忽然老淚縱橫:“孩兒她娘,真是你嗎?”
老嫗也愣住了,仔細打量老頭,忽然顫抖著聲音:“老實哥?是你?”
三人抱頭痛哭。
春蘭喜極而泣:“老天有眼,讓我一家團聚!爹娘,咱們回家!”
回到家中,春蘭燒水給二老沐浴更衣,雖然翻箱倒柜找出的舊衣服也顯破舊,但總算干凈整潔。
她又忙著生火做飯,把家里僅存的一點白面做成面條,端到二老面前。
村里人聽說春蘭找回了父母,都來看稀奇。
見這二老模樣,有人私下議論:“這哪是趙老實和王氏?分明是兩個老乞丐,春蘭這丫頭想爹娘想瘋了吧?”
也有人勸春蘭:“你可別被人騙了,你爹娘去世多年,怎么可能突然回來?”
春蘭卻堅定地說:“我自己的爹娘還能認錯?謝謝大家關心,我心意已決。”
從此,春蘭悉心照料二老。
老頭有咳喘的毛病,半夜常咳嗽不止,春蘭就熬夜照顧;
老嫗腿腳不便,春蘭天天給她按摩。
家里糧食不夠,她就自己吃稀的,讓二老吃干的;
買不起肉,就想方設法挖野菜、捕小魚給二老補身子。
二老脾氣還特別古怪,老頭嫌被子太重,春蘭連夜翻出棉絮重新做一床薄的;
老嫗嫌粥太燙,春蘭就一口一口吹涼了喂她。
村里人都看不過去,說春蘭太委屈自己,她卻總是笑笑:“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
如此過了一月有余。
這天晚上,老嫗突然對春蘭說:
“閨女,娘這幾天心神不寧,總覺得要有什么大事發生。你明天去鎮上多買些糧食鹽巴回來,有備無患。”
春蘭奇怪:“娘,咱家錢不多了,買那么多糧食做什么?”
老頭也插話:“聽你娘的吧,爹也覺得這天色不對,怕是會有連綿陰雨。咱家屋頂也該修修了,明天爹幫你一起修。”
春蘭雖然疑惑,但還是順從地點頭:“女兒聽爹娘的。”
第二天一早,春蘭拿出最后一點積蓄,步行到鎮上,買了兩袋糧食和許多鹽巴。
回來后又和父親一起修葺屋頂,加固墻壁,還砍了許多柴火儲備。
三天后的夜里,突然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下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一早,村民驚恐地發現,村邊的小河決堤了,洪水淹沒了大半村莊,不少房屋倒塌。
更糟的是,通往外面的路被山體滑坡阻斷,村子里頓時與世隔絕。
幸虧春蘭家提前備足了糧食,屋頂也修得結實,安然無恙。
洪水過后,村里余糧無幾,眼看就要鬧饑荒。
春蘭對父母說:“爹,娘,咱家糧食還夠吃一陣子,分些給鄉親們吧?”
二老相視一笑:“我兒善良,就依你。”
于是春蘭開倉分糧,幫助村民度過最難的日子。
村民們感激不盡,都說要不是春蘭提前備糧,不知要餓死多少人。
更神奇的是,春蘭發現自家米缸里的糧食怎么取都取不完,明明只有兩袋米,卻供養了全村人吃了半個月。
這天晚上,春蘭伺候二老睡下,回到自己房間,忽然聞到一陣異香,隨后便沉沉睡去。
夢中,她見父母渾身發光,面容慈祥。
老頭開口道:“好孩子,我們并非你親生父母,而是南海觀音菩薩化身。因你孝心感天,特來點化。”
老嫗接著說:“你父親當年確實已葬身狼腹,你母親也早已投胎轉世。那封信乃我佛法力所化,只為引你前來,試你孝心。”
![]()
春蘭驚醒,急忙跑到父母房間,只見床上空空,二老已不見蹤影,只有一張紙飄落在地。
拾起一看,上面寫著:
“孝女春蘭,誠感天地。前世因果,今生償還。洪水已退,道路即通。善心不改,福澤綿長。”
次日一早,果然有官差前來,說朝廷賑災的糧食已經到了村外,路也通了。
更神奇的是,春蘭家后院突然冒出一眼清泉,泉水甘甜,能治小病,村民都說這是菩薩賜福。
春蘭的故事很快傳開,后來她嫁了個殷實人家,一生順遂,兒孫滿堂。
她常對子孫說:“孝心一動,天地皆知;善念一起,菩薩歡喜。”
而這“菩薩點孝女”的故事,也就這樣一代代流傳下來。
老人們講完這個故事,總會添上一句:
“這世上啊,孝順父母的人,再窮不過三代;忤逆不孝的人,再富也富不過三代。你們年輕人要記住:堂上二老是活佛,何須靈山朝世尊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