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科學出版社隆重推出了汪小洋教授潛心研究多年的力作——《中國墓室壁畫史論》。這部五十余萬字的鴻篇巨制,不僅系統梳理了中國墓室壁畫兩千余年的發展脈絡,更以“重生信仰”為核心理論,構建了我國第一部墓室壁畫通史體系。
《中國墓室壁畫史論》
作者: 汪小洋 著
ISBN:978-7-03-055357-7
該書出版當年即入選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經過譯者朱善華(東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王詩曉(南京大學藝術學院特聘副研究員)長達八年的精耕細作,其英文版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omb Murals已于2025年10月由Springer 出版社面向全球發行,向世界展示中國墓室壁畫研究的成就。這段跨越八年的翻譯歷程,不僅是中國學術走向世界的生動實踐,更是兩位譯者以語言為橋、以文化為媒的學術奉獻。
![]()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omb Murals
譯者:朱善華,王詩曉
ISBN:978-981-95-0867-9
1.理論創新:重生信仰的學術突破
《中國墓室壁畫史論》的最大亮點在于提出了“重生信仰”的理論框架。汪小洋教授通過系統考證指出,不同于佛教的輪回觀與道教的長生說,中國墓室壁畫體現的是一種獨特的生死轉化信仰——“死即長生”。這種植根于儒教體系的信仰,以魂魄觀念和祖先崇拜為核心,通過墓葬建筑實現生死轉化,既承認死亡的現實性,又構建了死后世界的理想圖景。書中對漢代“重生信仰”的形成進行了重點論證。通過分析魂魄觀念、祖先崇拜、葬儀禮制等六個維度,指出兩漢時期橫穴墓的普及與“死既長生”觀念的傳播,共同促成了重生信仰的正式確立。這一理論突破,不僅解釋了漢畫像石與漢墓壁畫在圖像體系上的差異,更揭示了中國墓室壁畫兩千年一以貫之的精神內核。
![]()
送葬圖 山西長治北郊西白兔村宋墓 公元1088 年
![]()
升仙圖 山西長治東郊南垂村金墓 公元1153 年
2.翻譯攻堅:八年磨一劍的學術堅守
作為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的核心成果,英文版的翻譯工作面臨三大挑戰。
術語破譯。書中涉及的“重生信仰”“二元儀式”“審美增殖”等核心概念,需在西方學術語境中找到精準對應。譯者通過對比宗教哲學、藝術史領域的相關術語,創造性地提出“rebirth belief”“dual ritual system”“aesthetic multiplication”等譯法,既保留原意又符合學術規范。
文化轉譯。儒教體系、祖先崇拜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概念,需通過注釋與案例進行文化解碼。譯者增補了大量文化背景說明,如將“孝道”譯為“filial piety with cosmological significance”,凸顯其宇宙論維度。
跨學科整合。面對考古學、宗教學、藝術學的交叉內容,譯者構建了術語庫與知識圖譜,確保專業表述的準確性。例如在翻譯“封閉性審美”時,通過對比西方“closed aesthetic”的局限,最終采用“enclosed aesthetic”以體現空間維度。
![]()
墓主人對坐圖 陜西蒲城縣洞耳村元墓 公元1269 年
![]()
歸來圖 陜西蒲城縣洞耳村元墓 公元1269 年
朱善華教授與王詩曉特聘副研究員組成的翻譯團隊,歷時八年完成這項系統工程。他們不僅通讀原著多遍,更實地考察了多處壁畫墓遺址,確保每個術語的翻譯都經得起學術檢驗。這種“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治學精神,使英文版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更具有文化傳播的親和力。
從2018年中文版出版到2025年英文版面世,這八年不僅是語言轉換的八年,更是中國學術與世界對話的八年。朱善華、王詩曉兩位譯者的卓越貢獻,使這部學術經典得以跨越語言障礙,為全球學者提供研究中國墓室壁畫的權威文本, 它承載的不僅是文字的重量,更是中國學術走向世界的堅定步伐。
![]()
(本文編輯:劉四旦)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位
一起閱讀科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