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APP成資本收割幫兇?刷手機是給巨頭打工,很多人天天都在用
![]()
前言
問大家一個問題,你的時間,你的生活,真的是你決定的嗎?
清晨睜眼先摸手機,通勤路上靠短視頻打發時間,睡前還在電商平臺比價到深夜。
這些被我們默認是“放松”的日常,藏著一個反常識的真相:你以為在休閑,其實可能是在“上班”。
而靠著我們刷手機獲利的,就是藏在我們手機中的各大巨頭軟件。
明明沒拿過一分工資,為何那些免費社交、短視頻平臺,市值能輕松突破千億?我們隨手發的朋友圈、點的贊、刷的記錄,又悄悄變成了什么“資產”?
![]()
免費的陷阱
刷朋友圈、刷短視頻、逛電商,這些被我們歸為“休閑”的日常,實則藏著當代最隱蔽的勞動形態。
復旦大學姚建華教授在《數字勞動》一書中精準界定:數字勞動囊括了數字技術產業鏈上所有體力和腦力勞動,而我們的每一次點擊、發布與互動,都是其中的一環。
最直觀的勞動莫過于內容創作,朋友圈里精心編輯的生活感悟,小紅書上反復打磨的探店筆記,抖音里逐幀剪輯的vlog。
這些用戶自己生產內容本是情感表達,卻成了平臺的免費資產。
![]()
放在二十年前,這些內容需要報社記者、電視臺編導耗費薪資與時間完成,如今幾億用戶“用愛發電”,就撐起了平臺的內容生態。
更關鍵的是數據勞動,在淘寶搜索跑鞋的記錄,抖音里劃過的美食視頻,甚至在某張圖片上停留的三秒時長,都被算法捕捉、分析,最終繪制成精準的用戶畫像。
這些數據如同數字石油,成為平臺精準推送的核心燃料,而我們正是挖掘燃料的免費礦工。
這種勞動最詭異的地方在于“無邊界性”,傳統工廠有上下班鈴聲,而數字勞動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睡前的十分鐘刷手機與周末的兩小時追劇,都成了“加班時間”。
就像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一樣,我們也在無形中被卷入平臺的勞動循環,只是從未收到過工資條。
![]()
把勞動包裝成“快樂游戲”
沒人逼我們刷手機,可為什么就是停不下來?答案藏在平臺精心設計的心理操控術里。
Netflix紀錄片《監控資本主義:智能陷阱》揭露了核心真相:平臺雇傭大量心理學家與工程師,專門打造讓人成癮的“行為循環”。
最經典的手段是“多變性獎賞”機制,朋友圈的點贊提醒、短視頻的隨機推薦,本質上和老虎機的運作邏輯一致。
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次滑動會遇到什么驚喜,這種不確定性持續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讓我們像實驗室里的小白鼠般反復操作。
![]()
前谷歌設計倫理學家特里斯坦?哈里斯曾直言,現在的互聯網早已不是工具,而是“在你身上有所求”的馴化機器,它利用人類渴望認同的本性牟利。
平臺還擅長用“損失規避”心理綁定用戶。
學習軟件的連續打卡機制、游戲里的等級與裝備、社交平臺積累的好友關系,這些我們投入時間構建的“數字資產”,成了束縛我們的無形鎖鏈。
就像有人為了保住連續300天的打卡記錄,哪怕再累也會打開APP完成任務,這種“害怕失去”的心理,讓我們主動把勞動變成日常習慣。
更巧妙的是,平臺把這種馴化包裝成“自我提升”或“社交需求”,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淪為自愿的勞動者。
![]()
數字佃農的無奈與覺醒
“我免費用服務,平臺賺廣告費,這不挺公平?”這種認知恰恰掉進了信息不對稱的陷阱。
某平臺曾推出長達73頁的用戶協議,其中暗藏“用戶上傳內容可被平臺永久免費使用”的條款,而99%的人都會直接點擊“同意并繼續”。
我們精心創作的內容、毫無保留的行為數據,就這樣被平臺無償占有,再轉化為動輒千億的市值。
這種關系像極了學者口中的“數字封建主義”:平臺是掌握數字土地的領主,我們則是耕種數據的佃農,付出勞動卻拿不到合理回報。
![]()
一個精準的用戶畫像能被平臺反復變現,價值可達數十上百元,而我們得到的“報酬”,不過是算法生成的幾句“你可能喜歡”。
更諷刺的是,我們貢獻的數據會反過來強化算法的馴化能力,刷短視頻越久,推薦越精準,我們就越難逃離,形成無法掙脫的增強回路。
但這并非無解的困局,監管層面早已出手,《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明確禁止誘導用戶沉迷的算法模型,為數字勞動劃定邊界。
對個人而言,關鍵在于認知覺醒:當你把刷手機視為“上班”,把點贊看作“勞動”,自然會重新分配時間與注意力。
不必卸載所有APP,但可以關掉不必要的推送,限制短視頻使用時長,在創作時保留版權意識。
![]()
結語
我們無法顛覆平臺構建的系統,但能改變自己在系統中的位置。
從無意識的“數字佃農”到清醒的“價值共創者”,當我們真正看重自己的時間與數據,才能在這場不對等的交換中,奪回屬于自己的主動權。
畢竟注意力是當代最寶貴的資源,不該成為被隨意收割的免費勞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