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浪濤仍在翻涌,未撫平美軍軍機連環墜毀帶來的震蕩。而在這場意外背后,美國對臺政策的深層轉向已悄然浮出水面,其叵測居心昭然若揭。
10月26日下午,美軍第11航空母艦打擊群在南海執行任務時突發連串事故:14時45分,一架MH60R“海鷹”直升機自“尼米茲”號甲板飛離后,徑直墜入大海。
![]()
機上3名機組人員在緊急搜救行動中成功獲救,僥幸擺脫了這場突如其來的險境。兩名飛行員跳傘后獲救,價值數千萬美元的戰機則永沉海底。
這兩起看似偶然的事故,實則戳破了美國“自由航行”的強硬偽裝。
作為尼米茲級航母的首艦,1975年服役的尼米茲號已在大洋馳騁近半世紀,艦體金屬疲勞、設備老化等問題早已凸顯,美國海軍早將其退役計劃提上日程,原定2026年返回布雷默頓母港拆解。
![]()
為何這樣一艘“暮年老艦”會被派往南海執行高強度任務?答案藏在美軍的戰略圖謀里,所謂“自由航行”只是幌子,其真實目標是掌控從馬六甲海峽到臺灣海峽的南海航運命脈,必要時實施航道封鎖,以此遏制中國在區域內的影響力。
但老舊裝備與高強度任務的矛盾,終究在連串墜機中暴露無遺。這場裝備與任務的矛盾背后,更折射出美國對南海“管轄權”的虛妄。
![]()
這片海域從來不是外部勢力的“競技場”,而是中國千年管轄的固有疆域。早在明代,《鄭和航海圖》就已清晰標注南海諸島,福建、廣東等地漁民的《更路簿》中。
更是詳細記載了前往西沙、南沙的航行路線與作業點位,彼時黃巖島已是中國漁民的避風港與補給站。
![]()
而同期的南海周邊,菲律賓仍在西班牙殖民統治下,印尼被荷蘭東印度公司掌控,馬來西亞尚未脫離英國殖民體系,越南南部則是法國的勢力范圍,真正能對南海實施有效管轄的,唯有中國明清兩代的水師與地方官府。
二戰的歷史軌跡,以不可辯駁之勢,進一步筑牢了中國對南海主權的堅實根基。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為中國在南海的主權主張添注了厚重且不容置疑的歷史底蘊。
![]()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逐步侵占南海諸島,將其更名為“西南諸島”納入殖民統治。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根據《開羅宣言》“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民國”的明確規定。
中國海軍組建“前進艦隊”,由林遵上校率領“太平”“中業”等艦,逐一登島接收西沙、南沙,設立主權碑并重新命名。
![]()
如今我們熟知的仁愛礁、渚碧礁等名稱,正是當時勘定的官方稱謂。遺憾的是,1946年國共內戰全面爆發,國民政府將海軍主力調往內戰前線,南海守備空虛,越南、菲律賓等國趁機侵占部分島礁,這才埋下主權爭議的伏筆。
近年來,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的親美政策讓南海局勢再起波瀾。2024年美菲“肩并肩”聯合軍演規模創歷史紀錄。
菲律賓不僅開放蘇比克灣等軍事基地供美軍進駐,還頻繁在仁愛礁、黃巖島海域制造事端,甚至出動海警船非法闖入中國管轄海域。
![]()
美國則借機拉幫結派,聯合澳大利亞、加拿大在南海舉行“聯合巡航”,去年更邀請英法航母赴亞太炫耀武力,試圖構建“對華包圍圈”。
但實力對比早已逆轉,2024年3月,澳大利亞P8A反潛偵察機非法闖入西沙領空時,解放軍殲16戰斗機迅速升空,通過釋放熱焰彈實施驅離,整套動作干脆利落,徹底打破了美軍“空中優勢”的幻想。
![]()
南海博弈的實力天平傾斜,更直接重塑了美國對臺政策的底層邏輯。美國《外交政策》雜志近期刊發的專題報道中;
布魯金斯學會東亞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漢理的觀點頗具代表性:“賴清德的臺獨主張是不計后果的冒險,它將迫使美國在保衛臺灣與避免對華戰爭之間做出致命抉擇。”
![]()
這一表態并非孤例,美國企業研究所2024年8月發布的《臺海安全評估報告》明確指出,民進黨當局“以武拒統”的策略完全不切實際。
臺灣2024年防務預算約4100億新臺幣,折合美元僅130余億,占GDP比重不足2.5%;而中國僅2023年國防預算就達1.55萬億元人民幣,折合2200億美元,足以支撐起覆蓋臺海的立體化防御體系。
![]()
軍事部署的地理優勢更讓美軍難以企及。美軍在西太平洋的核心基地中,沖繩嘉手納基地距臺灣約650公里,菲律賓克拉克基地距臺約800公里,而解放軍在福建、廣東的空軍基地距臺灣本島最近處不足150公里。
這種距離差意味著,解放軍殲20戰斗機從起飛到抵達臺海空域僅需20分鐘,而美軍F35從嘉手納起飛則需近1小時;
![]()
更遑論東風21D、東風26等高超音速反艦導彈,其射程覆蓋整個西太平洋,美軍航母若敢靠近臺灣周邊2000公里范圍,將直接暴露在打擊半徑內。
美國前太平洋艦隊司令哈里斯曾在國會聽證會上坦言:“我們已無法保證在臺海沖突中取得絕對優勢,任何軍事介入都將付出慘重代價。”
這種實力認知的轉變,讓美國內部對臺政策分裂為鮮明兩派。以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英霍夫為代表的“強硬派”仍鼓吹“武裝臺灣”,但他們提出的《臺灣防務增強法案》連續三年未獲眾議院通過;
![]()
而以前國務卿基辛格為代表的“務實派”則明確主張“不支持臺獨”,基辛格在近期的《華盛頓郵報》專欄中警告:“任何改變臺海現狀的企圖都可能引發災難性后果,美國的首要任務是避免與中國直接對抗。”
這種分歧的背后,是美國戰略學者米爾斯海默的判斷已成共識,他在2023年的《外交事務》訪談中直言:“隨著中國軍力增長,美國終將失去在臺海的軍事干預能力,‘戰略模糊’政策已走到盡頭。”
![]()
在紛繁復雜的局勢面前,中國大陸展現出了堅定不移的決心與理性沉穩的態度,以從容不迫之姿應對挑戰,始終堅守原則,處變不驚。
這一舉措的深意遠超儀式本身:從法理上,它重申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當天臺灣即回歸中國主權的歷史事實;
從政治上,它回應了聯合國2758號決議確立的“一個中國”原則,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臺灣的主權繼承;
![]()
從輿論上,它更戳破了民進黨“去中國化”的謊言,賴清德在今年光復紀念日當天,刻意赴金門炒作“古寧頭大捷”,卻對臺灣回歸祖國的歷史只字不提,這種歷史虛無主義的表演,早已被臺灣島內有識之士看穿。
回望1996年臺海危機,當時美國僅派兩艘航母就能在臺灣海峽耀武揚威,而如今美軍已將戰略重心從第一島鏈后撤至關島、天寧島,甚至將部分核潛艇部署到夏威夷,昔日的“島鏈封鎖”早已名存實亡。
民進黨當局炒作的200多項“挺臺法案”,大多是國會政客的“紙面政治秀”,其中僅3項獲通過且均未落實資金;
而所謂“臺灣成為刺猬”的論調,在解放軍的體系化戰力面前更顯蒼白,臺軍近年采購的M1A2坦克、F16V戰斗機,在東風導彈與無人機的立體打擊下,根本無法發揮作用。
![]()
美國對臺政策發生轉向,究其本質,乃是中美實力對比重塑之后的必然結局。這一轉變不僅反映出國際格局的動態演變,更凸顯了美國在新態勢下的戰略考量。
當尼米茲號的老舊戰機在南海接連墜海,當解放軍的航母編隊常態化在西太平洋巡航,當兩岸貿易額連續10年突破3000億美元、人員往來年均超千萬人次,歷史的大勢已清晰可見。
![]()
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確立的國際共識,是14億中國人民的堅定意志,更是中美實力博弈無法逆轉的最終結局。
那些妄圖借“臺獨”分裂國家、靠軍事干預攪動區域穩定的勢力,終將在歷史洪流中被淹沒。
南海的浪濤會記住美軍軍機墜毀的警示,臺海的風云會見證統一大業的完成,這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實力鑄就的必然,是民心所向的歸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